朝歌鎮古稱沬邑,商末易名朝歌,曾為殷都城和衛國國都。后為朝歌縣、朝歌郡、衛州、淇州、淇縣治所。今天,朝歌古城的歷史已經被很多人淡忘,但是,只要您站到這片土地上,它就會把您帶回到幾千年前那一段段崢嶸歲月之中……
朝歌鎮西北二里多地的泉頭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但從泉頭村發源的折脛河的身上,卻流傳著一個不普通的傳說。
折脛河原是一條無名小河。傳說,在一個初冬的早晨,紂王和妲己攜手登上摘星樓,舉目西望,晨霧如輕紗一樣籠罩著一簇簇的寒林,一條小河從林中蜿蜒穿過。忽然,妲己望見河心有兩個樵夫在涉水過河。那個壯年樵夫背著柴捆,坦然涉過河去,那個少年樵夫卻懼怕寒冷,幾次將腳伸進水里,又縮回去。妲己好奇地問紂王:“大王,為啥那壯年不怕冷,那少年怕冷嗎?”紂王說:“那壯年精血充沛,所以不怕寒冷;那少年精血不足所以怕寒冷。” 妲己故意搖搖頭說:“我不信。”紂王最忌諱別人不相信他的話,就吩咐身邊衛士,將河岸上那兩個樵夫的股脛折斷,來證實他的話。衛土砍斷了兩個樵夫的脛骨,證實了紂王的話。妲己啟唇一笑,對紂王贊道:“大王真是英明神武!”
傳說雖短,卻飽含著折脛河兩岸人民對紂王草菅人命、暴虐行徑的血淚控訴。后人為了紀念這兩個無辜受害的樵夫,就將這條小河取名“折脛河”。千百年過去了,折脛河的河水雖然已經不像當年那樣蜿蜒流動,但還是有跡可尋。近乎干涸的河道,河岸上叢生的雜草,似乎都在訴說著自己過去的故事。
河還是那條河,但城早已不是那座城。如今的朝歌上空,歷史的陰霾早已散去。一座現代化的朝歌矗立在折脛河畔,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朝歌鎮商業發達,商店櫛比,市場繁榮。穿城而過的京廣鐵路、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更是把嶄新的朝歌展現在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面前。勤勞、質樸的朝歌人民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著越開越美的幸福之花。(王金萍 郭曉麗)【原標題:淇縣朝歌鎮折脛河畔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