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
民諺還在流傳,可對城里人來說這些年俗卻漸行漸遠。人們一邊嘆息年味變淡了,一邊卻選擇忘記傳統年俗……其實,你也可以有別的選擇:從今天起,按年俗過這個年……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爺一上天,這年也就快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又稱小年。
傳說中,灶官(灶王爺)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潛伏在各家的廚房里,監視一家老小。二十三這天晚間,他騎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決定這一家人來年的吉兇禍福。
由于灶王爺的匯報關系重大,在他上天之前,老百姓要搞一個祭拜儀式,俗稱“送灶”或“辭灶”。
昨天,記者在洛陽偃師市李村鎮張建國家里看到他家的灶官像。張建國說,雖然祭灶的程序相當煩瑣,但他家仍在堅持過祭灶的年俗。
往年每到臘月二十三下午,張建國的媳婦都要把廚房打掃得干干凈凈,并做上一大盆發面餅(“全糧餅”),家里每人一塊,若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留上一塊,以示祭灶的隆重。
除了發面餅,一盤灶餅、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只殺好的去毛公雞也是必備的:灶餅是讓灶王爺在來回天宮的路上充饑的;芝麻糖是用來粘灶王爺的嘴的,讓他沒法子說壞話;公雞是送給灶王爺的“天馬”;至于那把草料,自然是喂“天馬”的。
祭灶多在黃昏之時舉行,據張建國介紹,他先把灶餅、芝麻糖、公雞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后在像前點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輪流給灶王爺磕頭。邊叩頭,邊燒金銀紙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灶王爺的嘴。
禮畢,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喂“天馬”。然后把灶官像揭下來,拿到院子里焚燒。一邊燒,一邊“愿意”(祈禱):“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爺呀,您是一家之主,請您騎上駿馬,帶上干糧,上天宮去,好話多說,壞話不講,下界時多帶吉祥如意,萬事亨通。請吧——”之后,燃放一掛鞭炮為灶王爺開路,就算把灶王爺送上天了。
如今的洛陽市區,這種祭灶已經不常見了,不過部分家庭還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請”張灶官像。(原標題:漸行漸遠的年俗二十三祭灶官)
本文來自:今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