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美女,《詩經·鄭風》云:“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河南也出美男,比如說在帥哥林立的魏晉時代,潘安一出,就創造了“擲果盈車”、“傅粉檀郎”、“連璧接茵”、“潘安再世”等N個成語?梢哉f,作為偶像派,潘安的成功是空前絕后的,可惜,他本人志不在此,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然而,仕途不順,一直都是六、七品的小官,最后還因政治觸礁而送了性命。
粉絲都是中老年婦女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年少有才名,“總角辯惠,鄉邑稱為奇童”!妒勒f新語》以近乎夸張的手法,描述了帥哥潘安駕車出游遭遇“女粉絲”狂熱追逐的場面,一群“我為美狂”的女人,對帥哥的圍追堵截,既浪漫又狂熱。她們將大量的水果密集地投到帥哥的車上,差點兒把馬兒累死。這陣勢就像臺灣偶像劇里的富二代帥哥少爺出場時一樣,但是這些富少賺來的頂多是尖叫聲,可沒有被女生扔水果的待遇。而那時潘安年僅十四歲,按現在的眼光來看,不過就是一個剛讀完初中的毛頭少年。
《世說新語》里以“婦人”稱之,想必已婚婦女居多,而且年紀都比潘安大,她們對潘安的關愛,如果不是姐弟戀的熱忱,就是類似于母親對于孩子的疼愛。
而劉孝標注引《語林》說:“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張孟陽至丑,每行,小兒以瓦石投之,亦滿車。”假如那些給潘安車上投水果的全是“老嫗”,未免讓人有些掃興了。
那么,“女粉絲”中有沒有未婚的少女,大膽地打破禮儀的束縛,來圍追堵截小帥哥呢?
我覺得非常少。
雖然當時的男人可以放浪形骸,女人改嫁的事也常有發生,但是閨中少女拋頭露面公開追帥哥,那還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據說,潘氏家譜中的潘安圖像,小嘴秀氣,眼睛細長,女相十足,這倒挺符合如今流行的偶像派男明星們清秀嫵媚的形象。但這是不是潘安當時的真實形象就很難說了。《世說新語》上記載潘安是“挾彈出游”,按說拿著彈弓出游的少年,不可能是一個過分柔弱的書生形象,想必他也有英姿勃發,充滿陽光氣質的一面。
現在的男明星年近五十還不敢結婚,多是被追星族們給逼的。但潘安不同,不管“女粉絲”對潘安是哪一種類型的愛,潘安肯定不會因為“女粉絲”太多而推遲結婚時間。潘安的形象塑造和事業發展不太可能依賴“粉絲團”,再說,潘安的“粉絲團”以已婚的中老年婦女為主,潘安不可能對她們寄予多大的期望。
一生與緋聞絕緣
在潘安十二歲時,他父親的好友楊肇賞識他,便把十歲的女兒許配給他。但他到了二十九歲才結婚。二十九歲,在那個時代可是標準的大齡青年,不由得讓人好奇,潘安為什么會晚婚?
潘安結婚很遲,與他的事業有關。他熱衷仕途,但在官場上一直不順心。他在文章中交待,從二十歲到四十歲,他調換了八次工作崗位,但一直都是做六七品的小官。而未婚妻,反正是十二歲時定了婚的那位,他是不會換的,所以也不急。
從潘安十二歲訂婚,到二十九歲結婚,這漫長的十七年,倒沒聽他鬧過什么緋聞,看來,他的心思一點都不在女人身上。
只是苦了楊肇的女兒,到了二十七歲的“高齡”才嫁給潘安,這在古代確實是很遲的了。一個女子二十七歲還守在娘家,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以想見這位姓楊的女子一定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結婚之后,潘安對老婆非常專一,兩人感情很好。老婆死后,他寫了三首悼亡詩來紀念她。這三首詩情之深、愛之切、思之強、痛之烈,據說開創了史上悼亡詩的先河。
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
展轉眄枕席,長簞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
人去床空,睹物思人,想必老婆去世很長一段時間里,潘安都夜不能寐。
可是禍不單行,沒過多久,兒子又死了。那段時間的潘安肯定滿面憂傷,面容憔悴,不復帥哥風采。
潘安后來是否續娶,史上沒有記載。他老婆死時,他四十多歲,比起十四歲時的自己,他應該顯得更成熟穩重了。按道理來講,這時候最開心的應該是他的“粉絲團”成員了,好不容易等著偶像死了老婆,她們應該哭著喊著來填補空缺才對啊。她們哪里去了?
想來,只是因為她們本來是為人妻為人母甚至為人祖母的人,潘安喪妻后,她們都老的不成樣子了。不知潘安偶爾想起她們的時候,會不會像現在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樣,心底泛起一絲傷感: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里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拜倒“丑后”石榴裙下為莫須有
史書上說潘安“性輕躁,趨世利”,當時朝政由“丑后”賈南風把持,潘安依附賈南風的侄子賈謐。賈謐欣賞他的文筆,連公文都由潘安代筆。而潘安和首富石崇對賈謐也恭敬得夠嗆,賈謐出門,他們早已等在旁邊,賈謐坐的車揚起陣陣塵土,他們就在塵土里整衣下拜,這就是所謂的“望塵而拜”。
至于賈南風與潘安的關系,也一直有各種猜測。有人認為,賈南風極為淫蕩,與許多男人有染,連太醫令程據也是她的情人之一,她還經常到民間亂抓帥哥,帶回皇宮尋歡作樂。這么情欲熾烈的女人怎能放過身邊的大帥哥潘安呢?何況潘安對“賈氏集團”俯首帖耳,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還有一件事,賈南風生了幾個女兒,卻沒有兒子來繼承皇位,她想將妹妹的兒子抱過來撫養,假稱是自己的兒子,而對當時的太子,則動了殺心。她想出一計,讓太子喝醉酒后寫反對皇帝的信,太子醉酒后不能拿筆,就讓潘安模仿太子的筆跡,捏造罪證。
為什么替賈南風寫字的是潘安而不是別人?有人據此推測潘安與賈南風關系曖昧。
但這些也僅是推測而已,依潘安的性格,他還不至于對肥黑粗短的賈南風投懷送抱。內心深處,他一直對自己的才華相當自負。一有機會,他就會舞文弄墨表現自己。
還在青年時代,有一次,晉武帝司馬炎率眾臣躬耕“籍田”,潘安適時呈上《籍田賦》,皇帝讀后十分開心,夸他才氣如云,但夸歸夸,并沒有賞賜給他任何官職,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屢次被人排擠,十年之后,才當了一個小縣令。
后來潘安逢迎“賈氏集團”,想必也是因為官道不暢,不得已而為之,但他“逢迎”的主要手段還是寫文章,這也是文人拍馬屁的不二選擇,如果他對賈南風施以身體媚術,就不會一直是六七品的小官了。
與石崇“白首同所歸”
那么,潘安又是怎么死的呢?說起來也挺冤,他死在了一個小人手里。
這個小人叫孫秀。以前混得差的時候,給潘安提過鞋,打過雜。潘安很瞧不起他的為人,多次羞辱他,甚至打過他。沒想到,后來,這家伙投靠司馬倫,當上了中書令,小人得志便猖狂,對看不慣的人猛下殺手。潘安又后悔又害怕,這才深深明白“小人不可得罪”的理兒。碰到孫秀,常常不由自主地去摸自己的腦袋,并且討好地試探孫秀:“您老人家還記得以前的事嗎?”孫秀說:“我哪一天忘記過。”這句話說得潘安膽戰心驚,只覺得腦袋冷嗖嗖的,但他留戀名利,沒有選擇離開朝庭。最終讓孫秀抓住了把柄。
潘安被孫秀以謀反罪夷三族。石崇也被安排在同一天和潘安一起受刑,石崇沒想到潘安也會來湊這個熱鬧,問:“安仁,怎么還有你呢?”潘安臨死還不忘來一段自我解嘲:“兄弟啊,這可真是‘白首同所歸’了!”
原來,幾年前潘安曾作《金谷集作詩》,陳述包括石崇在內的二十四位文學青年在一起切磋文章、飲酒談笑的歡樂時光,詩中“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兩句,就是專門送給石崇的。潘安本來以為快樂的時光和友情,可以持續到白頭,沒想到,他們命中犯小人,孫秀提前讓他們結束了這段好日子,“白首同所歸”竟成為預示二人命運的讖語。兩人那時候都過了知天命歲數,在快白頭的時候,來了一次死亡約會?梢姡疱X和權力如雙刃劍,既能滋潤自己,也能謀殺自己。后來,孫秀也為人所殺,而且心肝被吃掉,再次生動地印證了這一道理。(原標題:潘安:成功偶像派與緋聞絕緣)
來源: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