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傳說小故事
2012/5/4 9:28: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訪 賢
軒轅救了有巢氏后,心里非常高興。有巢氏會蓋房,他一來到,就領大家在這里蓋房屋。鄉親們住個得勁的地方,不受禽獸蟲蛇之害。有巢氏的老相識后稷又會播五谷,種莊稼,若能找到他,吃的也不用愁了。住的、吃的一安置住,人們就會安居下來。
那個能播五谷的老人神農在哪兒呢?軒轅想:就是找遍天涯,也要找到他!
軒轅又向有巢氏詢問了那位能播五谷的老人的特征,便帶領常伯出發了。他喜歡常伯的精明能干,每當出外,總是讓他伴隨。這常伯自從跪拜軒轅后,每天半夜跟隨軒轅習武練功,如今也練得腳底生風。兩個人帶了些吃的,背著弓箭彈囊,朝西部山地走去。
他倆見山連著山,嶺接著嶺,一座比一座高。間或也有一塊平地,只長草木,并無人家。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程,來到一座大山前。往上一瞅,直插云端。軒轅想:登高才能望遠。他倆決定爬上山去。走到半山腰時,常伯只覺得腰酸腿疼。他往一塊大石頭上一蹲,看看那雙鞋子早已磨透了,腳底又起了血泡。軒轅到底功夫硬實,氣不喘,色不變。他把吃食交給常伯說:“你在這兒暫歇一會兒,待我上山頂看看。”說罷,腳一點地,如騰空駕云一般,直朝山頂奔去。
到了山頂,軒轅舉目遠望,好看極了。眾山都顯得又低又矮,山下的平川、河谷、樹林、湖泊,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往東南看,有片平地,隱隱約約,看見幾縷青煙。他想:這里必有人家。他折轉身去,給常伯鼓了鼓勁兒,兩人一塊朝東南方向走去。
正走著,只見一幫男女,本來正在圍坐吃飯,一見他,便一哄而散,呼喊著往回跑去。不一會兒,各自掂著棍棒、鐮斧,把他們圍了起來,瞪著眼,擺出一副交戰的架勢。
常伯一看著了急,連忙把彈囊遞給軒轅。軒轅示了一下眼色,讓常伯平靜一下。然后,平心靜氣地說:“父老兄弟別忙,我們是來求師的。”
這時一位白發蒼蒼、個頭不高,但精神飽滿的老人,走上前來說:“你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呀?”
軒轅一看他的模樣,跟有巢氏講的不差啥,就說:“我們從具茨山那邊來,要尋訪后稷他老人家,不知老伯是否此人?”
那老漢一聽,覺得吃驚,忙問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軒轅把如何認識有巢氏的經過說了一遍。老漢語重心長地說:“我也正在找他呀!你看,我的族人若有房屋,也不住這潮濕陰暗的洞了。”老人說著,眼圈都濕了。
眾人一看,后稷和軒轅說得親親熱熱,也就放了手中的武器。后稷讓弟子們趕緊給軒轅他倆端飯。常伯他倆早已跑得又渴又餓,端起熱騰騰、香噴噴的米飯,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飯后,后稷又嘆著氣說:“原來,我這一族也有幾百口人,當我嘗百草、播五谷時,大伙也跟著過了一段安生日子。后來,不知從哪兒竄出一種怪獸,樣子像頭豬,黃身子,紅尾巴,聲音像嬰兒,吃人吃蛇,它要一叫喚,就發大水,不等你換氣,就把到嘴邊的莊稼淹光了。還有一種怪獸,常在河邊出入,形狀像魚,長著像鳥一樣的翅膀;出入時,身上放光;聲音像鴛鴦。它只要一來,地干得裂縫,莊稼都焦了。再加上猛獸來襲擾,我的幾百口人也都病的病、亡的亡,只剩下百十個了,真心疼人哪!”老人說著,掉起淚來。
軒轅聽罷,勸說道:“老伯不必傷心,若不嫌棄,我們可以合并在一起,人多勢眾,各盡其才,定居下來,共同根除旱魔水怪,也是能辦得到的。”
老人正在猶豫不定,突然看見對面山坡上一群狼,正往這邊竄來。后稷和眾人都各自拿起武器,急急忙忙地往一塊聚攏,等待著惡狼的進攻。
軒轅不慌不忙,取出彈丸,一個箭步躍到一塊石頭上,待那群狼略走近時,兩只手同時扔出,只聽“嗖嗖”幾聲,幾只狼一個接一個倒在地上,其余的都嚇竄了。
后稷和他的鄉親,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后稷和眾人們一下子跪倒一片,磕頭拜謝。軒轅趕忙把后稷扶起,親親熱熱地說:“我當初也是和大家一樣,為吃的發愁。后來看到滿眼的飛禽走獸,就是逮不住,這才開始練起武來。無師傅,無刀槍劍戟,只好砍些木樁,栽一步遠一個,離地尺把高,開始練跑步。起初,走不了幾步就掉下來了。后來,跑熟了,跑一步把樁子拔掉一個,再跑。練完腿勁,又練彈丸、弓箭。”軒轅說話家常,后稷看他一片誠意,又想到人家這么遠來請自己,是為大家都好,就給大家講了遷居聯合的事。眾人一聽,都很高興。當即,眾人收拾東西,一起出發了。
走了一天一夜,才來到具茨山下。后稷一看,這里果然地面平坦,土地肥沃,北邊有姬水穿過,真是一塊難得的好地方。他又一看,一排排新房已經蓋起來了,更能安下心來,開墾田園,種好莊稼。他說不出心里有多么高興。這時,有巢氏走來了,他倆久別重逢,分外高興。有巢氏說:“哎呀,咱們早先咋沒想到聯合起來!要不是軒轅氏把咱們召集在一塊兒,還難以生存哪!”
軒轅笑著說:“這還是大家教我這樣做的。”
接著幾個月,軒轅帶領常伯又四處尋訪,行千里一歇息。不知跑過多少路程,最后請來了會造木車的吉光、會制甲矛的金杼、會挖井的伯益、會做木工的巧匠木倕。軒轅當著眾人說:“這些人都是我的老師。咱們大家齊心協力,建設家園,我們的日子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講述人:蔡英生
搜集整理者:蔡柏順
流傳地區:河南新鄭
(選自《軒轅故里的傳說》,中原農民出版社1990年版)
(見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賈芝主編《炎黃匯典·民間傳說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風后嶺
黃帝當了頭領,一心想把天下治好。他每天都想著能得到幾個有力的大臣。往哪里去找呢?他經常為這事發愁。
有天晚上,黃帝做了個夢:夢見狂風過后,把天下的塵垢全刮跑了;還夢見一個膀乍腰圓的大漢,手握千斤重弓,驅趕著萬頭牛羊。他醒來時就想,風是號令,是掌握行政大權的人,“垢”字去了土字旁,是個后字,這個人可能姓風名后。又想,能握重弓的人,必然力大無窮,驅趕萬頭牛羊,一定會放牧。這人可能姓力名牧。
難道天下真有叫風后、力牧的人嗎?
黃帝就照著這個想法,到處找風后和力牧。他不知翻過多少山,渡過多少河,吃了多少苦頭。有一天,黃帝來到襄城縣野地里,正遇上風雪天,迷失了方向,又冷又餓。正好在這時,有一個小孩子牽著一匹馬走了過來。黃帝上前問了路,就按照這個小孩子的指點,終于在東海邊上,找到了風后;在湖北云夢澤畔,找到了力牧。黃帝讓他們一個當宰相,一個當將軍。
后來,黃帝戰勝了蚩尤,天下也太平了。因為風后和力牧立了大功,黃帝便把新鄭縣西不遠的“具茨山”,改名為“風后嶺”,封給風后。把風后嶺山下,力牧練兵的一個地方改名為“力牧臺”,封給了力牧。黃帝還在這里建造了避暑宮,開了個小花園。山下黃帝飲馬的地方,叫“飲馬泉”。山口叫“黃帝口”。他常來這里游玩。從此,黃帝就把國都定在新鄭縣了。
天下安穩了,老百姓的日子還很苦。怎樣治理國家呢?他起早貪黑,走遍天下,進行查訪,累病了也不肯休息。后來,還是大家再三催促,他才勉強到風后嶺避暑宮養病。
這天,他從避暑宮到山下游走,看見溝底下有一個放羊老漢。他就走過去問放羊老漢:“老人家,我想治理好國家,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放羊老漢問他:“你是真心實意啊,還是虛情假意?”
黃帝說:“我是真心實意向您請教。”
放羊老漢說:“那好,若是真心實意,你就齋戒七天,然后,一個人步行到翠媯河邊,就可以得到寶書一本,神圖一張。”老漢說完,就不見了。
黃帝按放羊老漢的囑咐,恭恭敬敬的齋戒七日,帶病出發了。他翻山越嶺,來到翠媯河邊時,只見一條大魚逆水上游,一翻身就不見了。河面上果然出現了一張綠底紅字的圖畫和一本紅皮書。他正要上前去拿,一只仙鶴從空中飛來,銜起寶書、神圖,就順著黃帝來路飛走了。黃帝一看,就拼命追趕。仙鶴好象故意引逗他,飛的又低又近又慢,一直不離開黃帝。黃帝的鞋跑掉了,光著腳踩在樹叉子、野蒺藜上,扎的鮮血直流,衣服也掛破了。他披散著頭發,蕩的滿臉灰塵,還是一直緊追不放。
一直追到第二天天剛亮,他累得腰酸腿疼,頭暈眼花。可是,他定晴一看,仙鶴卻不見了。原來那個放羊老漢是王母派來的“華蓋童子”,這時正站在“風后嶺”的峰頂上,笑著對他說:“這是王母送給你的禮物。”接著,便把綠圖和紅皮書遞給了黃帝。
黃帝接過來一看,原來是《神芝圖》。圖上畫著一棵草,草上有九片葉子,閃閃發光。他這時才明白:這九片葉子,指的就是要把天下分成九州,這紅皮書講的就是治國的道理。
此后,黃帝照著寶書上的話,帶領老百姓墾荒種田,修房蓋屋,行歷法,制醫藥。老百姓也慢慢過上了安生日子。
講述人:蔡英生
搜集整理者:蔡柏順
(選自《河南文苑英華·民間故事卷》,大眾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見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賈芝主編《炎黃匯典·民間傳說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黃帝城
現在新鄭的鄭韓故城,過去當地人叫它“黃帝城”。說起這座城,在新鄭一帶流傳著一個天上九龍下凡修黃城的故事。傳說,原先黃帝打敗炎帝之后,為防蚩尤進攻,就想修一座大的都城,因為把地址選錯了,沒修成。黃帝打敗蚩尤之后,心想,現在天下統一了,不修一座大的都城,普天下的諸侯和臣民來朝賀,怎么辦?一天上午,黃帝正在想心事,風后來了。黃帝把這個想法告訴風后,風后說:“這件事咱倆想到一塊了。咱還是出去看看把城址選在何處好!”說罷,風后前頭帶路,黃帝隨后,就出有熊國都向西北的軒轅丘走去。他們站在軒轅丘上,四下觀看。風后指著說:“主公你看,這里整個地勢是西高東低,南邊、西邊、西北邊有陘山、具茨山、西太山和梅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東邊是大平原。臣近觀天象,咱這頭上天空,位居中宮的軒轅星(北斗星)最亮,而咱站的這個地方也正好位居地的中心。真是上有軒轅星,下有軒轅丘,天地合一。這里帝王之氣蒸蒸日上!”黃帝聽著看著,連聲稱是。
第二天,黃帝帶領群臣,在軒轅丘東,洧水和黃水交流處上邊設立了個方園的祭壇,擺下供品、香案;還在這里豎立了一通四尺高,三尺粗方園的青石碑,上刻龜紋形“天心石”幾個大字。黃帝在前,群臣在后,跪拜天地。風后在香案前用手在空中比劃來比劃去,嘴里念念有詞,說;“玉帝,玉帝,請聽仔細。天下一統,定都有熊。具茨山下,天地正中。肉魚香煙,供你享用。保佑子民,萬世昌盛!”風后說罷,黃帝和群臣也都同聲呼喊:“保佑子民,萬世昌盛!保佑子民,萬世昌盛!”這祭祀玉帝的香火,化作一縷青煙,直上云天,到達天庭。玉帝和天上的各路神仙正在朝議,突然,聞到從凡間傳來的一股香煙味,就撥開云頭往下看,見是黃帝正和大臣們祭祀天地,要修黃城。玉帝說:“我們不能光受人間香火,今夜大家是不是也幫幫軒轅修起這座城?”大家早就想到人間看看,自然都很高興。
這天晚上,玉帝看凡間人腳已定,就悄悄帶上太白星、紫微星、南極星、太微星、金川星和文昌星等化作八條龍下凡。他們剛離開天宮,王母娘娘追來了,說:“你們下去修城,也不言一聲,誰給你們燒水做飯?”說著也化作龍形下凡了。這九條龍徐徐降落到軒轅丘的東端。土地爺知道了,不敢怠慢,立馬通知四方的仙家、鬼神前來修城。只見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仙家及鬼,有的挖土,有的擔土,有的推土,有的往木板斗里裝土,有的用木柱子打夯,象螞蟻行雨一樣,忙忙碌碌,熱熱鬧鬧,高高興興修城。
地上修城的宣鬧聲傳到了天庭,驚動了歲星。他往人間一看,啊呀!原來是玉帝帶領各路神仙為黃帝修城,頓時,火冒三丈。這歲星為啥這樣惱火?原來,當年他曾化作蒼龍下凡做了蚩尤部落的首領,被黃帝殺了。現在見玉帝幫黃帝修城,豈不惱火?于是,歲星立馬叫來他手下的小神句芒說:“你快去凡間,要想個法子將他們趕走,不能叫幫助黃帝修這座城。”句芒聽了,立即下凡。句芒也是天上一位十分了得的神。他的樣子是鳥身人面,遍體長著紅羽毛,頭上和脖子上的羽毛整天像公雞斗架時的樣子抖摟著,兩只翅膀傳說能遮住半拉天。腰間以下纏的像女人裙子,露出兩只長長的腿,看上去像一只大紅公雞。行走時,老是腳踩著兩條小龍。句芒在天空云來云去,最后落在有熊國的南邊(今信陽地區)的一座山上,伸長脖子,學起公雞叫。玉帝和各路神仙正忙著修城,隱隱約約聽到有雞叫聲,就著了慌。太白金星說:“您別慌,讓我去看看。”說著駕起云頭來到西南具茨山北邊的一個山嶺上,四方環視,見南邊很遠有一個山上立著一只大紅公雞,正要伸脖叫。太白金星說:“大事不好!”就要回去稟報,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他還沒離開山頭,那只大紅公雞已叫出聲來。這公雞一叫,整個中原大地所有的公雞都叫了起來。太白金星來不及去見玉帝,就只好先回天宮了。再說玉帝和各路神仙,聽到公雞叫,以為天快亮了,就丟下手中的工具,什急慌忙地回了天宮。可是,這城墻還有西南角沒修成。傳說玉帝走時,氣得掉下兩滴眼淚,還說:“這個該殺的雞。”王母娘娘剛給各路神仙做好玉米黍蜀面疙瘩,氣得將鍋一掀,面疙瘩滾了一地,也說:“這個該殺的雞。”
玉帝和天上的神仙,地上的鬼怪都歸了位。天亮時,黃帝和群臣來到軒轅丘東,準備要修城,一看,城已經修好了,只缺西南一個角。黃帝和大臣圍繞城墻轉了一圈,連聲稱贊說:“了不起,了不起,整整四十五里見方,樣子像個牛角,咱就叫它四十五里牛角城吧!”
傳說,黃帝和大臣們,以及當地老百姓知道是天上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修的這座城,為了紀念他們的功德,就在城南關給他們修了一座天爺廟和一座娘娘廟。因為這座城是天上的玉帝和娘娘等九位天神化作龍下凡來人間修的,當地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九龍口或九龍灘。太白金星到具茨山北,看雞叫的那個嶺,當地人叫做太白嶺。句芒在信陽山頭學雞叫的那座山,人們都叫它雞公山。傳說,玉帝給黃帝修城的那天晚上是農歷臘月二十七。因為雞叫,氣得玉帝和娘娘都說“該殺的雞”,所以當地人流傳說:“二十七,殺小雞!”每年臘月二十七日,家家戶戶殺公雞,一泄心頭恨;當地人還傳說,當年玉皇大帝為黃帝修城還缺一個角,雞子就叫了,氣得掉下兩滴眼淚,當時這兩滴淚滾到一座青龍橋的兩條青龍的口中,成了兩顆夜明珠。因為這里有夜明珠,每年冬天下大雪,其他地方下幾尺厚,唯這青龍橋上不見一片雪。因此,這里成了新鄭一景,人們稱為“南橋風雪”。后來,南蠻子來新鄭盜寶,趁五月十三城南關古會,用竹桿將青龍橋圍起來,將青龍口中的兩顆夜明珠盜走了。從此,人們再也看不到“南橋風雪”這一景致了。還傳說,王母娘娘掀掉的那一鍋飯,滾了一地,變成了烈礓,從此南關那個地方就叫烈礓坡。還傳說,后來鄭國要往東邊遷,請人看了風水。風水先生說黃帝城這個地方有帝王之氣,于是鄭國就在黃帝城的遺址上又修了鄭國城,以后韓國滅了鄭國,也把國都遷到這里。現在,官方都稱這座城為鄭韓故城,可是當地老百姓說這座城最早是老祖宗黃帝修的,所以仍叫它“黃帝城”。(來源:黃帝傳說故事)
搜集整理:劉文學
(見劉文學《黃帝傳說故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