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其人:是傳說還是歷史?
2012/5/4 9:37: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遠古人物。黃帝是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一位偉大的代表人物,華夏人文的始祖。先秦文獻諸如《國語》、《左傳》、《逸周書》、《易·系辭》、《老子》、《莊子》、《管子》、《韓非子》、《商君書》、《呂氏春秋》、《竹書紀年》、《世本》、《戰國策》等都輯錄了他的事跡。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孫臏兵法》有“黃帝伐斧(補)遂”之句。199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有《黃帝四經》。戰國齊威王所鑄銅器《陳侯因箔敦》,刻鑄有繼承“高祖黃帝”事業的銘文。
我們知道,在文字未成為人類歷史的載體以前,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歷史,都是從世代口耳相傳的事跡中清理出來的。盡管傳說中免不了摻入神話色彩,或不可靠的成份,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包含著真實的歷史,不能一筆抹殺,應當給予重視。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明言“神農以前吾不知已”,故不記燧人、伏羲、神農傳說之事,而從《大戴禮記》中之《五帝德》、《帝系姓》與調查研究相印證,作《五帝本紀》,篇首列黃帝。然《五帝德》和《帝系姓》不紀年數,遂使殷以前不可得其詳。周以來盡管頗得可著,但孔子序《尚書》略無年月。司馬遷檢索古代文獻,雖稱黃帝以降皆有年數,但又不敢遽以為是,故根據《五帝系諜》和《尚書集世》兩書所記,僅作《三代世表》,對黃帝至西周共和這一時期只記世系,仍無年數。我們知道,中國的歷史自共和元年(前841)才有確切的紀年,共和上溯至禹,只有大致的年數,一般認為禹起于公元前2000年。按《古本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以通行的30年為一世計之,則黃帝至禹有900年。另據《漢書·律歷志》,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長安單安國等人云:“自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全國,以黃帝紀年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1982年春節,美國總統里根向全世界的中國人祝賀4690個新年(即黃帝紀)。現代學術界編纂的中國大事表,其年代也大體一致。按以上年代推算,黃帝至今有5000年左右,今采取通行之說,以5000年計之。
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這里雖用后世的觀念追述遠古之事,但卻揭示了黃帝、炎帝同為少典氏族的后代,同處神農氏衰世之時。在那部落間掠奪戰爭紛起之時,黃帝以他聰穎的智慧,非凡的才華,率領其部族,面對現實,習武為戰,保衛自己,興起于姬水,即今陜西黃陵,后沿洛水南下,東渡黃河,順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發展,直達山西南部黃河之濱和河北一帶。與此同時,炎帝族部落興起于姜水,在今陜西寶雞。其發展路線較黃帝偏南,沿渭水、黃河向東,到達河南、山東一帶。在氏族部落的不斷繁衍過程中,炎帝部落與東南的九黎族部落發生沖突,炎帝戰敗,向黃帝求援。黃帝和炎帝聯兵,與蚩尤率領的九黎部落發生了“涿鹿之戰”,蚩尤敗北。戰后,炎帝恃強,欲侵凌“諸侯”,黃帝規勸無效,便發生了“阪泉之戰”,炎帝戰敗。在那亂世中,凡有不順者,黃帝就從而征之,以戰爭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間的長期混戰,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成為中國大地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后世稱“諸侯咸歸軒轅”,并“尊軒轅為天子”。
綜覽有關文獻,反映黃帝在建立國家雛形方面的貢獻包括:官名皆以云命,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制民,制禮儀,施教化,創立典章為治世準則;反映黃帝時代的物質文明包括:順四時之宜布種百谷草木,蒸谷為飯,烹谷為粥,作桿臼釜甑,淳化鳥獸蟲蛾。作衣裳、冠冕、扉屨,造房屋、車輛、舟楫、弓矢和采銅以冶鑄;反映黃帝時代的精神文明包括:占日、月、星氣,作甲子、算數,定歷法,造律呂、圖畫,重醫藥和創造文字等。所謂“文明”是相對“野蠻”而言,現代學術界往往指氏族制度解體到國家出現這一社會階段,而又將文字的出現作為“文明的重要標志。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黃帝的腳步,已從采集漁獵、漂泊流徙、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野蠻”生活,跨進了農業經濟、銅石并用、相對定居和社會生產有了一定分工的“文明”時代。
在根據文獻記載探索黃帝的生平活動及其貢獻時,若證之以考古發現和研究,將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仰韶文化延續時間約兩千年,其下限距今約五千年。仰韶文化分布地區,以關中為中心,東至河南、河北、山東,西至渭水上游、洮河流域,南至漢水中游,北至河套地區都有發現。這種時間、地域都與上述黃帝時代和活動地域相吻合。
再看文獻記載黃帝的發明制作與仰韶文化出土文物相比較。如《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口甘插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半坡、姜寨遺址發現有大量的石制鏟、鐮、鋤等工具和粟,還有飼養牲畜的圈欄遺跡和雞、犬、馬、羊的骨骼。再如《云笈七績》卷一百載:黃帝“作灶”,半坡遺址南端有一大長方形爐灶,姜寨發現灶坑二百多處。三如《周易·系辭》載:黃帝“斷木為樣,掘地為臼”,半坡、姜寨遺址都發現有石杵、石臼、磨盤等。四如《白虎通義》載:“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半坡、姜寨等地發現有地面木構建筑和地下室。五如《拾遺記》卷一載:黃帝“始造書契”(書契即文字,一說黃帝的史官蒼頡造字),半坡和斗門的陶器和獸骨上都有文字的雛形。特別是陜西省黃陵縣,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豐富,有四十余處,遍布大小河川兩岸的第二臺地上。這些遺址雖未正式發掘,但據我們調查所見,無論是遺址堆積,還是遺物都相當豐富。其中北靠橋山,西南臨沮水的“橋山遺址”面積有25萬平方米,雖因為長期以來是居民區受到嚴重破壞,但文化層的堆積約有1.5米,可辨器物有尖底瓶、盆、缽、罐、石斧;紋飾有彩繪、繩紋、附加堆紋等。
通過以上例證,我們可以說,黃帝傳說所反映的時代,就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黃帝在當時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假若說,在古代“黃”與“皇”二字通用,將黃帝寫成皇帝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現代人將黃帝寫成皇帝,就違背了黃帝時代的實際情況。后世皇帝之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而自稱“始皇帝”。此后,皇帝之稱才為歷代君主所沿用。因此說,今天就沒有理由再稱黃帝為皇帝。
歷來尊軒轅為黃帝,是因為軒轅對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貢獻,而農業與土地分不開,黃土高原土色黃,而以部落聯盟的首領軒轅稱為黃帝,尊黃帝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是就黃帝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貢獻而言。始祖的涵義為初始有功德而受人尊敬的先賢。《說文解字》釋曰:“祖,始廟也”。段玉裁注:“始兼兩義,新廟為始,遠廟亦為始。”《爾雅·釋詁》曰:祖,始也。《詩·大雅·生民》序:“尊祖也”孔穎達疏:“祖者,始也。”總之,祖的涵義為始、初、先,后來才引申為父母以上的長者。再看,尊釋迦牟尼為佛祖,尊魯班為木匠行業的始祖,均取原義,而非引申義。”
民族是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會是由一對夫婦及其后代繁衍而成,就是某一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亦如此。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統一體,今天的中華民族包括了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追溯到黃帝時代,隨著戰爭的統一,國家的雛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在祖國的大地上,已為中華民族的多元統一體奠定了基礎。《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著黃帝曾“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這里約略可見黃帝時代的疆域。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災難深重的歲月,中華民族總是凝聚在黃帝的周圍。盡管某些時刻,中華兒女也發出憤怒的呼叫和凄厲催心的吶喊,但是,年復一年,總是為建設家園,為促進祖國的進步而努力,這才使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盡管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或某民族內部,也發生過沖突,也曾造成國家的暫時分裂,但最后仍歸于統一。特別是中華民族遭受外來侵略之時,乃至民族危亡時刻,黃帝作為抵御外侮、振興祖國的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隨著改革開放,位于陜西省黃陵縣橋山之上的黃帝陵迎來了***同胞共祭的盛景。(原標題:黃帝其人:是傳說還是歷史?)
來源:雨熱閑壇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