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家庭很富有。父親司馬談勤奮好學,知識淵博,盡全力為少年時代的司馬遷營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司馬遷從小就跟著父親讀書識字,手不離卷,稍有空閑,就趕著牛羊,哼著牧歌,常常陶醉在黃河岸邊壯美的自然風光之中。
一天,他趕著羊群來到秀美的龍門山下,靜靜地坐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眼睛望著浪濤翻滾的黃河。此時此刻,司馬遷心緒難以平靜……不知何時走過來一位樸實憨直的農民老漢,主動和他搭話:“孩子,我看你像個讀書之人,我來問你,你可知道這地方為什么叫‘龍門’嗎?”司馬遷思考了片刻,搖了搖頭說:“不知道。”農民老漢把一個大樹枝拋進河里,說道:“這黃河的水勁兒有多么大呀!你看,這個樹枝像離弦的箭一樣順流直下,眨眼間就飛出百丈之外。這樣湍急的水流,是沒有魚能夠逆流而上的。據老輩人說,要是有哪條魚能夠穿過驚濤惡浪,頂著逆流沖過黃河險段,它就會立即化為神龍。所以,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黃河鯉魚從下游趕來,躍躍欲試,幻想著成龍升天。結果呢,很多功夫不到家的鯉魚都失敗了,有的被巨浪席卷而下,有的被怒濤拋在懸崖上,凄慘地送掉了性命!”
司馬遷聽后,睜著兩只大眼睛問道:“那么,就沒有一個成功的嗎?”老漢回答:“有。據說自從大禹治水以后,共有72條鯉魚越過了龍門,變成神龍了。這些跳過龍門的鯉魚不懼萬難,在驚濤駭浪中磨煉,又經過不知多少回的挫折和失敗,最后才成功地躍過了龍門,就變成了世人皆知的金爪巨龍,直向天門飛去。”
司馬遷被農民老漢講的故事深深感動了。從此以后,他在學習之余,幾乎天天坐在龍門山的山坡上,面對波濤翻滾的黃河,等待著這壯偉神奇的場面出現。等呀,盼呀,可是他始終沒有看到有什么鯉魚躍出龍門。于是,他就詢問無所不知的父親。
司馬談聽兒子講完神龍的傳說,哈哈大笑起來,說:“從大禹王治水到現在快2000年了,總共才有72條鯉魚化成神龍,這種奇觀怎么會那么容易被你碰上呢?孩子,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主要目的不是讓你去發現跳過龍門的鯉魚,關鍵是你要永遠永遠記住,那72條鯉魚是靠什么精神跳過龍門的!”
從此以后,司馬遷更加勤奮讀書了,還注重調查研究,后來成為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巨著《史記》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和寶貴文化遺產,流芳千古,萬民稱頌。
從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中,我得到的啟示是:每個人要干出一番事業,必須勤奮學習,要有很高的求知欲望,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遇到疑難問題,不恥下問。要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終,不半途而廢、前功盡棄。要有信心,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要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經得起失敗和挫折的考驗。即使失敗了,也不灰心喪氣,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找出失敗的原因,再繼續奮斗,才能做出新的成績來。(原標題: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來源: 林城晚報 作者: 趙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