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產(chǎn)洛陽燕菜的由來
2012/5/10 16:22:20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洛陽燕菜又稱牡丹燕菜,屬河南菜、豫菜。主料有白蘿卜、海參、 魷魚、雞肉。成品洛陽燕菜只見一朵潔白如玉、色澤奪目的牡丹花,浮于湯面之上,菜香花鮮,贏得貴賓們的拍手叫絕。“洛陽燕菜”又名“假燕菜”、“牡丹燕菜”,是一道具有豫西地方特色的佳肴,歷來被列為洛陽水席(“洛陽水席”起源于唐代,有1000多年歷史,全席24道菜,有八道冷下酒菜,四道大菜、八道中菜、四道壓桌菜。)中的首菜。據(jù)說水席有兩層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二是所有菜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牡丹燕菜是鐵定會出場的角色,牡丹燕菜猶如盛唐時期艷裝而出的婦人,甫一出場便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一朵色澤奪目嬌黃的牡丹花浮于湯面之上,花艷、菜香、湯鮮味美,酸辣香郁、爽滑適口。眾所周知,洛陽牡丹興盛于唐;而相傳洛陽水席始于武則天稱帝的武周時期。
而“洛陽燕菜”的由來更有這么一個傳說:武周年間,女皇武則天為視察龍門盧舍那大佛(傳說是以武則天的容貌為樣本)的鑿刻,而駕臨洛陽仙居宮,適逢城東關(guān)下園村長出一棵特大白蘿卜,長有三尺,上青下白,重30多斤,菜農(nóng)視為奇物,百姓視為“祥瑞”而敬獻進宮。御廚們知道蘿卜做不出什么好菜,但又懾于女皇威嚴,只得從命。他們反復琢磨,將蘿卜配以山珍海味烹制成一品不失御膳風味的湯菜。女皇品嘗之后,贊其清醇爽口,沁人心脾,觀其形態(tài)酷似燕窩絲,當即賜名為“假燕菜”,女皇的喜好影響了一大批貴族、官僚,他們在設(shè)宴時都要趕這個時髦,把“假燕菜”作為宴席頭道菜,即使在沒有蘿卜的季節(jié),也想法用其他蔬菜來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宮廷和官場的喜好又影響了民間的食俗,人們不論婚喪嫁娶,還是請客待友,都把“假燕菜”作為宴席上的首菜。由于白蘿卜能適應(yīng)多種原材料配制,既可用名貴的山珍海味,又能用一般的肉絲、雞蛋作配料,其味酸辣香郁,十分可口,因此,酒樓菜館競相仿效,后來,人們把“假”字去掉,簡稱“燕菜”。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歷代廚師的辛勤研制創(chuàng)新,“燕菜”日臻完善,其味道酸辣鮮香、別具一格,湯清口爽、營養(yǎng)豐富,成了洛陽傳統(tǒng)名菜,所以又稱其“洛陽燕菜”,流傳至今。洛陽水席的頭道菜是“牡丹燕菜”,原稱為“假燕菜”,是洛陽獨具風格的風味菜。所謂“假燕菜”,就是以它物假充燕窩而制成的菜肴。這個作假的源頭也發(fā)生在武則天身上。傳說武則天稱帝以后,天下倒也太平,民間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祥瑞”,如什么麥生三頭,谷長三穗之類,武則天對這些太平盛事當然是滿心高興,十分感興趣。一年秋天,洛陽東關(guān)外地里長出了一個大白蘿卜,長有三尺,上青下白,這個異常龐大的白蘿卜,理所當然被當成吉祥之物敬獻給了女皇。武則天很是歡喜遂命皇宮御廚將之做菜,來一嘗異味。 蘿卜能做什么好菜呢,但女皇之命又不敢不遵,御廚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對蘿卜進行了多道加工,并摻入山珍海味,烹制成羹。武則天品嘗之后,感覺香美爽口,很有燕窩湯的味道,就賜名為“假燕菜”。
從此,武則天的菜單上就加了“假燕菜”, 成為武則天經(jīng)常品嘗的一道菜肴。 女皇的喜好,影響了一大批貴族、官僚,大家在設(shè)宴時都要趕這個時髦,把“假燕菜”作為宴席頭道菜,即使在沒有蘿卜的季節(jié),也想法用其他蔬菜來做成“假燕菜”, 以免掉身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宮廷和官場的喜好,極大地影響了民間的食欲,人們不論婚喪嫁娶,還是待客娛友,都把“假燕菜”作為桌上首菜,來開始整個宴席。后來,隨著時代的推移,武則天的賜名逐漸湮沒,后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 洛陽燕菜”,流傳至今。(原標題:河南特產(chǎn)洛陽燕菜)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