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號
1、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省光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郟 縣:秦置縣,今河南省郟縣。三國時期改為龍山縣,隋文帝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郡,歷經唐、宋、元,元末復置郟縣歸汝州郡。
荏平縣:今屬山東省荏平縣。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后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2、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后,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后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后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后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青云堂”、“絳帳堂”、“伏波堂”等。(原標題:馬氏的郡望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