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與發(fā)現(xiàn)“官鈞”明代造的錯誤觀點,是以訛傳訛“張冠李戴”笑話 “官鈞”明代造的錯誤觀點,在中國竟能得到部分專家的認可,我百思不的其解,因為宋代文獻資料,(宋《郊廟奉祀禮文》)已記載“官鈞”瓷器的生產(chǎn)年代為北宋仁宋慶歷七年(1047年)之前(宋官鈞瓷器在宋代稱之謂“陶匏”)。我結(jié)合我的宋官鈞瓷藏品,和中國兩故宮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日本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鈞瓷整器和河南禹州神垕鎮(zhèn)鈞窯遺址出土鈞瓷標本(74標本)(04標本);深圳文物考古鑒定所的專家們通過器物類型學排比、法研究的鈞瓷標本,反復對比學習研究,終于發(fā)現(xiàn)“官鈞”明代造是錯誤觀點的錯誤的根據(jù)是“張冠李戴”。
根據(jù)一是:“一九七四年鈞臺窯遺址發(fā)現(xiàn)的鈞瓷標本(74標本),和故宮傳世宋鈞高度一致,因此被判斷為宋鈞官窯遺址。”2001年9月27日開始,至12月27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組隊,對鈞窯的中心窯場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zhèn)鈞窯址進行了主動發(fā)掘。通過發(fā)掘大體可以確認在禹州市神垕鎮(zhèn)西南部的古窯場中,鈞釉瓷器的生產(chǎn)大體始于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11世紀末至12世紀前半葉);深圳文物考古鑒定所的專家們研究的瓷器標本,認定瓷器標本的生產(chǎn)時間為明代永樂、宣德年間。2005年,上海博物館公布了應(yīng)用“前劑量飽和指數(shù)法測定瓷器熱釋光年代技術(shù)”對歷年出土的鈞窯標本年代的測試數(shù)據(jù),認為“官鈞”瓷器的年代為距今660~630年的14世紀后期,即元末明初時期。這個結(jié)果和臺北故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鈞瓷整器,年代結(jié)論一致,這就說明:(74標本)(04標本)和中國北京故宮的鈞瓷藏品,是元末明初時期的,不是宋代“官鈞”。深圳深圳文物考古鑒定所的專家們,明明知道有這是個正確結(jié)論,卻要給(74標本)(04標本)和中國北京故宮的元末明初時期的的鈞瓷藏品,錯誤冠名為宋代“官鈞”
根據(jù)二是直觀中國北京故宮;臺北故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金元鈞瓷藏品“明顯具有元及明初風格。”不具備,宋官鈞瓷的特征:古人用“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來贊美鈞瓷釉質(zhì)的純凈和釉色的艷麗。可見鈞瓷的色彩之多,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朱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鈞瓷器皿,棱角分明,線條優(yōu)美,文飾簡練,雕塑別致。鈞瓷傳統(tǒng)作品尊、鼎、缽、洗、瓶等陳設(shè)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幾案,賞心悅目,雅致韻人。
鈞瓷的胎質(zhì)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而鈞瓷的釉質(zhì)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釉中常常呈現(xiàn)出珍珠點、魚子、菟絲、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紋路。鈞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卻找不到兩件色彩完全相同的產(chǎn)品。這就是人們說的“鈞無雙配”。請大家用真.假對比法來欣賞圖片,研究宋官鈞和元末明初時期的鈞瓷器的工藝造型和釉面特征。
根據(jù)三是:中外研究宋官鈞的專家都忽略了宋代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沒有學習研究過宋代歷史,如:宋官鈞瓷器在宋代稱之謂“陶匏”是宋宮廷祭祀活動中用的祭器或禮器(史料記載使用時間較長,北宋.南宋三百多年)。“官鈞”瓷器的生產(chǎn)年代為北宋仁宋慶歷七年(1047年)之前。“宋《郊廟奉祀禮文》有“禮院儀注,慶歷七年,禮院奏準修制郊廟祭器所狀,……臣等參詳古者祭天,器皆尚質(zhì),蓋以極天下之物,無以稱其德者,……今伏見新修祭器改用匏爵、瓦登、瓦罍之類,蓋亦追用古制,欲乞祭天神位。……故掃地而祭,器用陶匏,席以薰秸,因天地自然之性”[18],表明北宋仁宋慶歷七年(1047年)新造的用于祭天的祭器中就有匏爵、瓦登、瓦罍等陶瓷質(zhì)的禮器。 根據(jù)四是:有的中國專家毫無根據(jù)的演繹以訛傳訛的笑話,在中國陶瓷界流傳,誤導了中國部分專家和藏者,如:有的人說北京故宮的元末明初時期的鈞瓷是宋官鈞瓷,是宮廷陳設(shè)品,是宋徽宗發(fā)明設(shè)計的,”官鈞““一年只生產(chǎn)36件”燒制壞的宋官鈞瓷全部砸碎,埋入地下”。根據(jù)史料記載是宋官鈞是仿三代銅制祭器或禮器的造型。南宋祭祀用的陶制禮器的數(shù)量最多一次是716件。"《宋會要輯稿》禮一四之八一記:南宋在進行明堂祭祀大典時,明堂大禮包括了祭天地和宋室祖先,其中用到的陶瓷祭器大體可占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宋會要輯稿》禮二四之八~八七記載了紹興四年為了進行明堂祭祀大典而準備的祭器數(shù)量和名稱,計用陶瓷祭器716件、銅器15件、竹木器6903件(套)及千余件鐵祭器[24],這是古代文獻對明堂祭器相當詳細的記載。而《中興禮書》中還明確記錄了紹興十三年昊天上帝、皇地祗及太祖、太宗四位各自位前的祭器數(shù)量:“每位陶豆竹籩各一十二,陶 各二、俎案十二,血盤一,陶登二,幣篚一,匏爵各坫三副,鉶鼎三,并柶牛羊豕鼎各一,陶著尊、壺尊、太尊、山尊、犧尊、象尊各二……”
可知明堂祭器包括了陶瓷、銅、鐵和竹木等不同的材質(zhì),各種材質(zhì)各具自身獨特的功用。”,也是說當時宋代生產(chǎn)陶瓷祭器很多,不是“一年只生產(chǎn)36件”燒制壞的宋官鈞瓷也沒有全部砸碎,埋入地下。因為(74標本)(04標本)是元末明初時期的。根據(jù)是:以圖示為證。根據(jù)以上所述和宋.元圖片的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官鈞”明代造的錯誤觀點是以(74標本)(04標本)和北京故宮的“官鈞”(元末明初時期的鈞瓷)為主體,演繹了以訛傳訛“張冠李戴”的笑話。(原標題:漫話宋鈞鼓釘洗)
(作者:《中國宋官鈞瓷收藏家》曲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