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爐燒餅是鄢陵縣特色面食小吃之一,因它的制作特殊,在別處很少見到,只有在鄢陵、扶溝縣域集市上才能見到燒餅爐與胡辣湯、水煎包子鍋相依相傍。
烤燒餅的爐子是用兩口大鍋扣在一起的,上鍋糊上泥巴使其保濕保溫,在鍋沿上敲開燒火洞,下邊鍋內放上炭火或燃煤火源,待上鍋烤熱后,往上沾燒餅。
蒸饅頭都機械化了,但烤燒餅仍然是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它的制作過程是將發(fā)酵的白面在案板上揉到一定程度,以光滑不沾手為最佳。而后將面塊揪成1兩左右的小團兒,用手揉搓,再將拇指肚大小的面團兒沾上咸鹽、香油、五香粉,像包包子一樣包嚴實,用水和糖稀,雙手在面板上研展成碗口大小的片兒,正面沾上些芝麻,搭在手背上,沾在反扣的那口熱鍋上,待炭火將燒餅烘烤至醬紅色,說明燒餅熟了,用小鏟將燒餅鏟出。燒餅兩面焦黃,里邊芯子軟香,尤其剛出爐的燒餅,外酥里軟,熱氣騰騰,美味可口,而且還帶著糖稀的甜味。
沾燒餅是一項技術活,不僅看火候,而且手要經得住炭火烘烤,鍋涼了沾不上,鍋熱了,燒餅皮糊里生。
鄢陵吊爐燒餅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據(jù)傳遠在宋、元時期,鄢陵就有這種特色面食。人們看大戲、逛廟會,總要買幾個燒餅夾牛肉,燒餅夾肉包,帶回去讓家人一飽口福。
俗話說,“行行出狀元”。鄢陵烘烤燒餅最出名的是縣城太平街人張廷軍。20世紀60年代,張廷軍應聘到河南省會鄭州中州賓館,專門為高級貴賓打燒餅。張廷軍做的燒餅具有外酥里軟,焦香適口的傳統(tǒng)特色此外,他還多了一道程序,就是把燒餅研得邊沿起線,再用刀把凸線劃成城墻垛一樣的小花兒,并且每個燒餅都做得像中秋月餅那么圓,給人的感覺不僅是品美食,而且是在欣賞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有資料表明,趙紫陽、胡耀邦每到河南視察,專點張廷軍的燒餅進食。2001年,溫家寶來鄢陵考察花卉,鄢陵賓館還專請張廷軍為溫總理做燒餅。
改革開放后,鄢陵燒餅這一傳統(tǒng)特色小吃制作的更加精到,有機會到鄢陵來賞花觀景,不妨品嘗一下烤香撲鼻、外酥里軟的特效小吃。(原標題:鄢陵吊爐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