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羊肉鹵系我國著名地方傳統食品,始于元朝,盛于清朝,風靡華夏,成為面食中的上等湯鹵。榮獲“95河南省優質保健食品首批特別推薦產品”,并被河南省保健品協會評為名牌金獎;國家輕工部食品金獎, 1995年9月10日,在北京舉辦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榮獲最受歡迎的旅游產品“金獎”。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羊肉鹵是用來制作羊肉面條、羊肉燴面與羊肉湯的主要材料,具有健胃養身祛病防寒的特殊功效。民謠云“五湖四海皆吃遍,不如萬古羊肉面”;“喝了一碗羊肉湯,一年四季想得慌”。“萬古羊肉鹵”和“道口燒雞”、“老廟牛肉”并稱滑縣三大地方特產。
300多年前,王家孝(1654-1733),在“梁王城”(現今萬古鎮梁村)開面食館為生,用羊肉做鹵湯,生意也頗紅火。一天,他在炸制羊油加入大料(八角)準備下肉時,不小心將醋壇打翻在鍋臺,醋灑入熱油鍋中,隨即醋液、油煙沸騰四起,香味撲鼻,飄之全村,聞其味者,連連稱贊。從此王家孝羊肉鹵小有名氣,生意隨之紅火,家庭也逐漸富裕起來。他將“羊肉鹵”的制做方式,視為致富法寶,按照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承方式,逐代傳承下來。
第四代傳人王元相,自幼心靈手巧,他宰割精細,配料嚴格,炸煮認真,制做技術有很大發展,23歲時(1771年)就獨自經營羊肉館,名曰“聞盛館”(聞味盛贊之意)。一日,一文人路過食之,連聲稱贊,后與文朋詩友常來此相聚,吟詩作對,食后盡興贊曰“聞盛館”者“文盛館”也。后來謀名而食者隨之增多,生意非常興隆。王元相為感謝這一文人,改館名為“文盛館”,并代代相傳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文盛館”參加公私聯營(合作社食堂),由第九代傳人王文聚搬遷到萬古集經營。改革開放后,第十代傳人王守真在“文盛館”的基礎上,潛心鉆研,不斷創新,使“萬古《文盛館》羊肉鹵”名氣大振,產品遠銷國內24個省市和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第十一代傳人王洪標對“文盛館”有著更遠大的設想。原標題:萬古(文盛館)羊肉鹵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