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偃師市緱氏鎮的種植園里,成片的葡萄已全部套袋,本月下旬,早熟葡萄即將上市,市民馬上可以嘗鮮了。
近些年,我市葡萄種植發展迅猛,但保質期過短、深加工產品少是葡萄產業仍需突破的瓶頸。擁有葡萄種植獨特地理優勢的洛陽,如何打造葡萄產業品牌效應?
葡萄種植發展迅猛
目前,我市葡萄種植面積達3.5萬畝。偃師市作為我市葡萄的主產區,僅緱氏鎮和翟鎮鎮兩地的葡萄種植面積就占全市的80%,也是全省最大的葡萄集中種植區。此外,孟津縣常袋鎮有幾千畝紅提種植基地,嵩縣田湖鎮、宜陽縣韓城鎮、洛龍區李樓鄉等也有零星種植。
“緱氏土地平整肥沃,生態環境良好,特別是土壤含鉀量高,適宜葡萄生長。因為獨特的地理優勢,緱氏葡萄深受國內市場歡迎。”市農業局園藝站相關負責人說。
1999年起,孟津縣常袋鎮開始引進美國紅提,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2006年,常袋鎮開始舉辦“常袋紅提采摘節”,沿小浪底旅游專線公路建設了紅提特色種植觀光帶,實現了觀光農業和高效農業的有機結合,成為洛陽北線旅游一大亮點。
產量品質大幅提高
我市葡萄品種主要有巨峰系列、京亞、紅提、無核白等多個品種,在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同時,還銷往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緱氏鎮采用“農戶+基地”的模式,成立了多個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給農戶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每到葡萄上市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水果批發商主動上門采購,消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常袋鎮一些公司也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有效提高了紅提葡萄的生產管理水平。
緱氏鎮通峰葡萄專業合作社社長介紹,通過技術創新、品種開發,目前我市葡萄產量和品質已大幅提高。如今葡萄每畝產量由原來的1500公斤至2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至4000公斤,出園價格也由原來的每公斤1.6元至2元提高到5元至7元。去年,農戶每畝收入達1.5萬元,而每畝成本為4000多元。
如何打造品牌效應
我市擁有葡萄產業的種植基礎和地理優勢,不過保質期過短、深加工產品少等是目前我市葡萄產業面臨的瓶頸。洛陽葡萄產業能否打造成國內知名品牌?市農業局園藝站相關負責人建議: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推行無公害栽培,擴大標準園建設規模,培育更多新品種,提高葡萄產量。
二是延長葡萄保質期。目前我市葡萄多是在遠途運輸前進行簡單冷藏,一般10月之后就很難在市場上看到。雖然有一些葡萄品種通過冷藏在春節期間銷售,但冷藏規模需進一步擴大,讓農戶獲得更大的收益。
三是擴大深加工產品領域。我市葡萄深加工產品較少,目前僅有緱氏的葡萄酒和常袋的紅提葡萄酒有一定的知名度。建議相關企業開發更多葡萄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利潤空間。
四是推行合作社模式,打造龍頭企業。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肥料、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等,擴大葡萄種植規模,提高品種檔次。
五是以休閑觀光農業為契機,大力發展以采摘、飲食、住宿、觀光為一體的葡萄采摘游,進一步完善采摘園的服務設施,擴大采摘規模,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迎博 實習生 邱新艷)(原標題:洛陽葡萄,如何形成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