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縣地方史志辦公室的陳曉琴介紹,1938年6月1日(農歷五月初四),日本侵略軍的一個榴彈炮班組,對著這個老子升天的圓柱形高臺發炮轟擊,這個高臺里不僅沒有抵抗力量,而且空無一人,只有一尊老子的色彩脫落的泥塑彩繪塑像端坐其中。幾個操著榴彈炮的日本鬼子,想要把這個高臺轟擊垮塌,夷為平地。然而奇跡發生了。一枚榴彈炮發射過去,擊中本已有些老朽的磚墻,穿進墻內,卻未發生爆炸。鬼子炮手以為是啞彈,接連發射了13枚,然而既無墻倒屋塌的效果,也沒有爆炸聲響。發炮的日本鬼子則莫名驚詫,連續發射的十多枚炮彈,竟全都鉆進磚墻和樹上成了啞彈死彈。幾個鬼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進城后才得知這是老子升天的“神廟”,后來他們嚇得爬級而上,向老子塑像行禮謝罪。事后,人們在老君臺上發現,大殿的東墻、東配殿后墻和柏樹上共中炮彈12枚,2004年又在西配殿坍塌的磚土里找到了第13枚炮彈。日本鬼子打老君臺的炮彈一枚都未炸,按當地老百姓的話說:“老君臺上那龍枝虬干,蒼郁蔥蘢的13棵古柏,是老君爺身邊的站班童子化身,是他們護衛著仙臺,日軍當年開炮齊啞,是法力無邊的老君爺顯靈了。”
改革開放后,日本一位年過七旬的老者專程找到老君臺,在圓柱形的磚砌臺墻下跪倒,連連謝罪。他就是當年用榴彈炮轟擊老君臺的炮手。那場罪惡的侵略戰爭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是這位日本老者向有關人員毫不含糊地說,當年他一共發射了13枚榴彈炮炮彈,確實一枚都未響未炸。日本老者說這話之前,有關部門已經在老君臺發現并找到了11枚未炸響的炮彈,后來又找到兩枚,有一枚在古柏上,可見這個當年日本炮手的記性之準。現在,這13枚未炸響的榴彈炮炮彈,就展示在老君臺上,其中4枚銹跡斑斑的榴彈炮炮彈專門擺放在大殿的東側陳列著,供國內外的游人觀賞,讓游客去細細品味這個神奇的故事。
抗戰8年,鹿邑縣城曾3次淪陷,日軍炮彈發發皆響,唯有炮擊老君臺的13枚炮彈一枚沒炸,而且其中一枚榴彈死死地卡在古柏的樹杈之下,而且這棵三號古柏枝繁葉茂,是古柏樹群中最大的一株,給老君臺及古柏群又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今天,在老君臺上,那棵古柏的枝杈下,還留有一些彈痕。70多年來,在鹿邑縣廣大群眾中一直流傳著這個真實而又有些神秘的故事。老君臺上的古柏為百姓擋住了日本鬼子的炮彈,能給居民祈福納祥,至今當地的居民都視古柏為“神樹”,愈加頂禮膜拜。
在景區附近居住的張劉氏老人為老君臺上的古柏“庇佑”自己孩子一命的事,至今仍念念不忘,她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都會給古柏群供奉香火。張劉氏回憶說,在她大兒子5歲的那年夏天,出現高燒不退,她自己跟丈夫在家里干農活,發燒的兒子一個人跑到了老君臺上玩耍,此時恰好下起了大雨,張劉氏和丈夫將晾曬的糧食搬進屋里后,才想起兒子不在家,夫妻二人遍尋不著,最后在老君臺大殿前側的一棵古柏樹下找到了酣睡的兒子。他們吃驚地發現,兒子竟然沒有被雨淋到。張劉氏摸摸兒子的額頭,高燒竟然退了。張劉氏談起此事眼圈紅紅的,她說,這是古柏樹顯靈了,要不然兒子會被大雨淋個濕透,若是在雨中下老君臺正門的臺階,還會跌得頭破血流的。(原標題:千年古柏“庇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