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老字號”,張弓酒已經有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它始于商,興于漢,盛于今。在坊間,關于張弓有很多傳說。
張弓酒,可以追溯到商代一個名叫張弓的壯漢。史傳,寧陵縣城南一古老村寨中有一勇士名叫張弓,戰亂時期,他主動戍邊御敵。新婚妻子因時時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餐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以示眷念,過后,即倒入甕中。張弓得勝榮歸故里,被妻子的情義所感動,表示一定要嘗嘗甕中的飯菜。于是妻子下廚給他重新蒸煮,說也奇怪,從蒸籠里流出來的水卻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張弓一嘗,干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連飲滿滿兩大碗,沉沉睡去。兩天后,張弓醒來,舒展身體,感到渾身通泰,連聲贊好。遠近親鄰得而嘗之,均稱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貢品進貢商王,商王賜名“張弓酒”,賜該村名為“張弓村”。由此可以推斷,商代的張弓酒其實是如今蒸餾酒的雛形。
在商丘,比這個傳說知名度更高的是“勒馬回頭望張弓”。 據說,劉秀在“臥龍橋”下躲過了王莽的追殺,來到張弓鎮上,看到這里酒坊林立,酒旗飄飄。于是就豪飲一番,慶幸自己躲過了這次劫難,酒足飯飽之后,便策馬朝東南方向駛去。行走幾十里,還是忍不住回頭張望這座讓他脫離了危險的小鎮。于是后來也就有了“勒馬回頭望張弓”這樣的千古名句。
“勒馬回頭望張弓,喜謝酒仙餞吾行,如夢翔云三十里,濃香酒味陣陣沖。”劉秀稱帝后,封張弓酒為宮廷御酒。因了皇帝的偏愛,張弓鎮的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有“無風三里香,有風香十里”之說。能不能香十里,應該沒誰具體測量過,但張弓酒的名頭確實曾經叫響全國,“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出了省,你可能會不知道寧陵縣,但提起張弓酒,那牌子是相當響亮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寧陵是曾經沾了張弓的光。
張弓的酒質之所以好,應緣于這兒自古沒有任何污染源,水質醇厚、清冽,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酒資源和自然優勢。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調酒師、張弓酒業總經理孫西玉介紹,酒的釀造和酒中香味成分的形成都是微生物代謝的結果。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從微生物區系方面分析,張弓鎮有適于釀酒的環境。其釀酒車間經過長期的淘汰、優選,在曲室、廠房、地面、空氣、工具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微生物菌系。而今的張弓酒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讓這千年陳釀的質量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質量好了,包裝也越來越華麗了,古樸的、典雅的、清秀的……林林總總,讓人美不勝收。我身邊有個朋友多年來一直喜愛收藏酒瓶,他的最愛就是收集張弓酒瓶。他的口頭禪是“喝了張弓酒,留瓶你再走”,那種對酒、對瓶的愛是到了骨子里了。
酒瓶美,酒曲也極好。孫西玉說,“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骨。”好曲關乎酒的最終質量。張弓的酒曲是很受當地群眾青睞的。每逢年關有很多人總愛到廠里要酒曲,用張弓的酒曲做出的饅頭,白而香甜、綿軟,很可口。
讓張弓人驕傲的是三十八度低度酒。自古以來,高度酒就有“悶倒驢”之稱。味烈,易醉,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就不適合了時代的需求。張弓三十八度酒就應運而生。張弓酒作為“中國低度白酒鼻祖”,其代表產品“度之度”好喝不上頭,是很多人對它的評價。
無論是張弓,還是其他酒,之所以千百年來入得了廟堂進得了草野,那是因為它是招待之需。我們待客,稱為酒桌或者酒席,可見“無酒不成席”那是有淵源的。酒既可以壯膽,也可以解憂,還可以助興,因此說,“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似乎還有這樣一層意思:不飲酒的圣賢,寂寞終老,飲酒的圣賢,青史留名。譬如,李白,譬如“竹林七賢”,譬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等等,等等,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但不管如何說,他們那些人已經作為歷史符號永存史冊,隨著時代的發展,酒已經慢慢從拼感情、拼豪爽、解郁悶的作用逐漸演化為一種酒桌上的禮儀了,喝酒不在多,只在乎一種形式。正如有人戲言,張弓酒好喝,可不要貪杯呦。(記者 侯國勝 )(原標題:商丘老字號:千百年的文化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