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市嵩陽書院里那兩株古柏真讓我們嚇著了,至少四千歲了,不知道這是不是最長壽的生物?
古柏早在兩千年前就評了職稱。說是漢武帝游嵩岳時,看到這里的三株古柏森森然頗有威儀,就分別授予“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的職銜,明末時,“三將軍”火焚而亡,剩了大、二將軍形影相吊。
寂寞了許久的將軍柏,到了北魏孝文帝年間(公元484年),又活泛起來,這里建了個嵩陽寺,慢慢地,這里書聲漸稠,到了宋代,終于成了名噪一時的書院了,先叫“太室書院”,后更名
為“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以傳播理學著稱,宋代洛陽理學名儒程顥、程頤在這里講學,傳說“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源出于此。作為宋代理學之源的嵩陽書院,與長沙岳麓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商丘睢陽(應天)書院并稱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現存布局大體保持久了清代建制,現有房舍百余間,分為三個區:教學區、生活區和祭祀區。建筑風格與寺廟的黃瓦紅墻、雕梁畫棟截然不同,是硬山、滾脊、灰色筒瓦式建筑,很有地方特點。
除了古柏,嵩陽書院還有一件稀罕物兒,俗稱“大唐碑”,全稱是《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這塊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堪稱“碑王”了。難得的是,它一舉網羅了著名皇帝唐明皇、著名奸相李林甫、著名宮廷書法家徐浩。由李林甫撰文
徐浩八分隸書,記的是唐明皇命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他煉九轉金丹的事。有意思的是,這巨碑的兩側及背面,刻了三十余篇詩文,差不多全是歷朝歷代罵李林甫的。這怕是“路旁行人口似碑”的一個活證了吧。(原標題:古柏的記憶——嵩陽書院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