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豫西民間剪紙的藝術風情

2012/6/12 15:54:09 點擊數: 【字體:


    唐代詩人韋莊寫過一首《春盤》詩,描述了古人春節時在院門上掛門箋的情景。詩中這樣寫道:“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陽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這種門箋是剪紙的一種形式,好像旌旗小幡一樣。逢年過節掛在門上,用于驅災辟邪,招財納福。在古代,門箋不僅用于居家宅合,就連繁華鬧市的老字商號,也常
 
    常掛它來招徠顧客。門箋只是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種用途,而大多數的剪紙,則用于四時節令和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

豫西民間剪紙的藝術風情
剪紙

  剪紙,這種由勞動人民發明的美術制作活動遍及全國。不同的地區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響,審美情趣和感情表達方式都不甚相同。我國南方的剪紙,具有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的特點。北方的剪紙,大多粗獷豪放、質樸夸張。而河南的剪紙,明顯帶有中原文化的風格,構圖簡潔,厚重凝煉,內涵豐富,黑白對比反差大。在河南各地,都有用剪紙美化生活、裝飾房屋的習慣,自然各地都有妙手生花的剪紙高手。然而最集中、最普遍、最典型的要數豫西靈寶、盧氏、陜縣、洛寧、新安等縣。在這里,上至80老嫗,下到未諸世事的娃娃都會剪紙。

  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三以后,姑娘和媳婦們“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子剪虎頭”,過春節布置房屋裝飾農舍的窗花、頂棚花、門箋等,都要在年前剪好。“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是個約定俗成的貼年畫、貼窗花的日子。那些慶賀豐收、六畜興旺、延年益壽、吉祥美好的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使儉樸的農舍面貌煥然一新,不僅渲染了隆重熱烈的節日氣氛,也常常使屋子的主人喜氣洋洋,精神愉快。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鄉民們成群結隊,呼朋喚友,串門拜年,互致問候。當然,欣賞窗花剪紙,也是拜年的一項內容。大家指指點點,評頭論足,姑娘媳婦們嘻笑成一團。在這時,如若誰的剪紙受到眾鄉鄰的夸贊,這方剪紙的作者就會榮耀無比。

  不僅春節需要剪紙、其他節日同樣也要剪紙。在河南靈寶縣,正月十五過后,人們要用黃裱紙剪個金牛貼在大門上,以提醒人們春耕即將開始,要愛護耕牛,做好春耕的準備。也有人說,這是為了驅邪除病。傳說,春秋時的老子,在函谷關令尹喜的住宅潛心撰寫《道德經》時,函谷關附近流行瘟疫,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老子的青牛吐了一個大肉團,當地人把它抱回鄉里。結果,肉團驅走了瘟神,人們轉危為安。大家都說老子的牛是頭神牛,具有鎮邪除魔的作用。由于春天經常流行瘟疫,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十五以后,用黃裱紙剪個金牛貼在大門上。金牛的下面粘一條紙帶,紙帶上用朱砂寫上四句話:

新春正月二十三, 

太上老君煉仙丹。

家家門上貼金牛,

一年四季保平安。

  二月二龍抬頭節、五月初五端陽節、十月初一鬼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節,巧巧手們紛紛用剪紙來表達自己的愿望。

  伴隨著剪紙,還有一些有趣的民謠在民間廣泛流傳。像農歷六月初六,中原大多數地區稱它為“望夏節”、“炒面節”、“閨女節”。而豫西卻認為是“鬼哭日”,這天鬼在地下難忍酷暑,便嚶嚶哭泣。于是,姑娘媳婦們便剪把扇子插在墳頭,表示自己并沒有忘記去世的親人。所以,流行在六月初六剪扇子時的民謠是:

六月六汗水流,

剪把扇子插墳頭。

晚輩都應盡孝道。

死者九泉樂悠悠。

  農歷十月初一是“鬼節”,民間都有用紙剪衣服,給長眠在地下的親人燒紙的習俗。人們邊燒邊說:

立了冬,天氣寒,

棉衣棉褲棉被單。

先輩亡靈都來領,

暖暖和和過冬天。

  每當旱災澇災之間,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求雨祈晴習俗。在豫西,人們則剪個“掃天娘娘”掛在樹上。掃天娘娘隨風飄蕩,把人們的無限希望帶向遠方。從人們的心里來說,認為掛了“掃天娘娘”,求雨祈晴的目的就可以達到。如果是求雨,大家會默默祈禱:,

掃天媳婦掃得歡,

掃了一遍又一遍。

掃來黑云遮太陽,

頃刻大雨下莊田。

  如果是祈晴,老年人們也會虔誠地祝愿:

掃天媳婦真不瓤,

手拿掃帚忙又忙。

黑云疙瘩都掃去,

今兒就要出太陽。

  
    這些與剪紙、與民俗相依的歌謠,使剪紙充滿了如詩、如畫、如歌、如舞的情調。

    在豫西,剪紙還是姑娘出嫁時別具一格的嫁妝。新婚的第一天,新娘要將自己準備好的剪紙送給婆家人。三天回門后,新娘還要把剪紙贈給婆家的親戚鄰居。人們會根據這些剪紙來品評新娘是否心靈手巧。所以,準備剪紙是姑娘們結婚之前非常重視的大事,也許她一生的名聲都維系在這稚巧的剪紙上。《靈寶縣民間文學集成》收錄了一首剪紙的民謠,名字叫《十剪紙》:

巧大姐,坐炕上,

手拿鋼剪忙又忙。

一剪蜻蜒來戲水,

二剪蜜蜂鬧海棠。

三剪小燕飄大海,

四剪鯉魚翻長江。

五剪羊兒吃青草,

六剪蓮花滿池塘。

七剪牛郎配織女,

八剪桂花滿院香。

九剪鴛鴦交脖睡,

十剪鶯鶯會張郎。

巧姐剪到三更后,

黃綢包好放進箱。

單等臘月過門去,

把它送給心愛郎。

  像這樣表現閨閣情趣的剪紙歌謠還有許多,它再現了姑娘窗下剪紙的情景,是少女美好心聲的自然流露。

  中國人喜歡紅色,結婚大禮更以紅色為吉利色。所以,結婚用的頂棚花、窗花、喜字花、嫁妝花等禮花,一般都是用紅紙剪成的,且多用整張剪裁,不用碎紙拼湊。在人們看來,拼湊起來的禮花是不祥的預兆,新娘和新郎很難白頭到老。所以,人們用連綿不斷的回紋圖案、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連年有余、雙喜臨門、鸞鳳和鳴等剪紙,表達夫妻和好百年的美好愿望。

  剪紙大多出自農村婦女之手,隨意性很大。但是,不同的剪紙都表達不同的意義。她們常說:“畫上要有戲,才能看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剪紙有的來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有的取材于戲曲人物、連環圖畫。然而,剪的最多的卻是她們眼中的大自然,她們身邊熟悉的事物。

  剪紙的種類有窗花、墻花、頂棚花、紙扎花、禮花、燈籠花。供花、枕頭花、鞋花、帽花等。剪的方法有單、疊、拼、點、勾、襯、雙。剪紙一般都是借物寓意,講究藝術夸張。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剪紙,刻意追求形似和神似,用以表現生活環境和人們熱愛生活的美好情趣。

  活躍在豫西民間的巧巧手們,雖然在剪紙的表現形式方面有她們的共性,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她們有不同的個性。如居住在靈寶蘇村鄉的王蓬草,這位47歲的農村婦女,在父母的熏陶下,從小就學會了剪紙。她的剪紙裝飾意味濃,內涵豐富,構圖效果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靈寶尹莊的王璽玉,是位60多歲的老農民,他擅長人物剪紙,剪出的人物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靈寶縣幼兒園老師郭建楞,剛剛24歲,剪紙生涯卻有十幾個年頭了。她能把鳥獸蟲魚剪得栩栩如生。她曾在廣州等地舉辦剪紙展覽,受到了專家和中外友人的高度評價。她的剪紙作品已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原標題:豫西民間剪紙的藝術風情)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剪紙藝術協會 2010-08-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