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花
盧氏剪紙藝術始于春秋,發展于唐,鼎盛于宋,普及于清,至新中國成立在民間頗為盛行,上世紀七八十年后瀕于消亡.進入新世紀,經搶救和發掘,再現生機……2007年,盧氏剪紙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盧氏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據清代盧氏縣志記載,遠在春秋時期,盧氏民間的勞動婦女就有在樹葉上描花的習慣,這可能是盧氏民間剪紙的萌芽。到西漢時期,盧氏民間開始有在民俗節日或特定的時期,用樹葉等比較柔韌的植物表皮等,在上面描出所需要的圖案,然后折疊分割,用于祭祀祖先或神靈。到唐代,每逢民俗節目或特殊日子,剪紙貼花習俗已開始流行。此外,一些農家婦女把剪紙圖案用于鞋帽等裝飾。到宋代,盧氏民間剪紙活動廣為流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家婦女用剪刀和彩紙或染紙剪出各種花、鳥、蟲、魚、植物、人物圖案裝點生活,贈送親朋。到明朝時期,大規模的移民進入盧氏,也把山西等地的民間剪紙帶入盧氏。盧氏瓦窯溝鄉代柏村的燈籠剪紙,據說就是那時開始的,一直流傳至今。到清代,盧民民間剪紙活動十分普及,每個小村落都會有一名以上的剪紙巧手,應付本村及附近周邊村寨的民間活動。
盧氏民間剪紙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題材上主要以人物、動物和植物為主。人物以二十四孝和戲劇人物為代表,動物以十二生肖和貓、魚等為代表,植物以四季花草為代表。同時,一些民間藝人還可剪一些生活場景和勞動場景等。從用途上看,主要是在傳統的民俗節日和婚姻慶典、小孩滿月時裝飾用。種類主要有喜花、團花、窗花、燈籠花、墻圍花、門簾花、鞋面花、衣袖花、褲角花、肚兜花、童帽花、枕頭花等等,所以在盧氏民間把剪紙稱為“剪花”。
在盧氏民間剪紙中,主要以紅色剪紙為主,還可根據需要創作黑色剪紙、白花剪紙、染色剪紙、套色剪紙等,總體上尺幅都比較小。
同時,盧氏民間剪紙中,有寓意象征性的作品比比皆是,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
如象征家業興旺富——諸事如意;象征喜事來臨——喜上梅梢;象征多子——魚戲蓮;企盼幸福——百年合好;寓意延年益壽
——鹿鶴同春;寓意招財納福——萬年富貴;象征倫理——二十四孝圖;寓意安康富裕——平安富貴;消災避邪——五毒驅邪等等。
現在盧氏民間剪氏正向著大尺寸方向發展,和繪畫相結合,裝飾性更強,還可以創作連環畫,開辟了盧氏民間剪紙的新途徑。
盧氏民間剪紙有著農耕文明的鮮明印證,形象生動、生活氣息濃厚,同時,一些中年民間剪紙藝人剪刻并用,更增加了民間剪紙的藝術魅力。
新中國成立后,盧氏民間剪紙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特別是一批具有繪畫基礎的文化人加入,進一步推動了盧氏民間剪紙的發揚光大。
在盧氏民間長期的剪紙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響,盧氏民間剪紙形成了兩種風格,也可稱為兩大流派,即粗獷豪放的盧氏黃河流域民間剪紙和委婉流暢的盧氏長江流域民間剪紙。
盧氏民間剪紙是盧氏民俗文化中群眾性和普及性最廣的文化。現在能夠從事剪紙活動的傳人尚有60多人,年齡最大的也將近90歲,出現后繼乏人的狀況,亟待搶救保護。
進入新世紀一來,許多民間剪紙藝人先后去世,使這門已流傳了數千年的民間藝術瑰寶瀕臨消亡的危險境地。為了搶救和保護盧氏剪紙藝術,縣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走村串巷,調查走訪,為僅存的60多位民間剪紙藝人建立了檔案,并鼓勵他們廣招弟子。在這60多位民間剪紙藝人中,最多的招收弟子20多名,最少的也有五六位。2010年秋,這些學徒還隆重舉行了拜師儀式。新鮮“血液”的注入,為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增添了無限的活力。
目前,活躍在盧氏民間的新老剪紙藝人約有200余人,在當地文化部門的鼓勵和引導下,這些民間藝人逐步轉變傳統觀念,正在嘗試把傳統文化優勢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讓一大批民間剪紙作品走出農門,進入市場。他們開發的剪紙年畫掛歷暢銷豫、晉、陜,為古老的盧氏剪紙藝術走向市場開辟了先河。
盧氏剪紙的節日民俗特色
盧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盧氏的民間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盧氏剪紙就是民間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俗文化品類,而且極具節日特色。
盧氏剪紙誕生在民間,發展在民間,剪紙的主要創作者是農家婦女。她們用紙張剪出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剪出她們對人生的美好祝福。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節日,也是民間剪紙最大的展示舞臺。這時也是剪紙藝人最忙碌、最風光、最受人尊重的時候。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一年的開端。這時盧氏民間就有“家家貼窗花”的習俗。
春節民俗剪紙春節主要是剪貼窗花。比較小型,貼在方格狀的用白棉紙糊的窗戶上,一個格一朵窗花,紅白相間,最為鮮艷。內容大多為動物、植物、人物等。動物以十二生肖為主,植物以牡丹、梅花、蓮花等為主,人物則剪一些戲劇人物或一些百姓中流傳的財神以及關公、秦瓊,敬德等。顏色全以紅色為主調,寓意紅紅火火,四季平安吉祥。
為什么春節剪紙最多最集中,形成高潮,特別是孩子們最高興,他們穿著新衣,相約到一家一家看誰的窗花最好,最多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農耕時代人們比較貧窮,物質文化生活又相對貧乏單調和落后,而民間剪紙這種大眾性的普遍的文化娛樂形式正合民心,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表達了百姓祝福一年中家庭幸福、日子紅火、富裕、平安的美好而質樸的感情。
元宵節民俗剪紙一年內第二個民俗節日就是元宵節了。這又是一個民間剪紙小高潮。這時候的剪紙貼花是在燈籠上,俗稱燈籠花。因為農耕時代廣大農村大多沒有照明電燈,家家戶戶都要用燈籠照明照夜路。貼燈籠花的燈籠以用粗鐵絲擰成的長方形的有網眼的燈籠最為代表,內糊白棉紙,燈籠底盤上放上油燈,四方貼上燈籠花。燈籠花主要剪貼蓮花、海棠花等。
正月二十三民俗剪紙正月二十三,傳說這一天不僅是灶王爺從天上返回人間的日子,也是祭禮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日子,所以這一天也要剪紙貼花。迎灶王爺剪貼門箋,門箋上剪貼灶王爺的八個干兒子,祝愿一年豐衣足食。祭祀老子則用黃紙,最好金紙剪一頭金牛貼在門上,旁邊還要寫上四句話“正月二十三,老君來送丹,家家貼金牛,四季(歲歲)保平安”。相信老君能為百姓送來防治疾病的靈丹妙藥,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端午節民俗剪紙五月初五端午節,這是一個特殊的民俗節日。這一天除了人們包槲包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也要剪紙貼花。主要是剪紙繡花。為孩子們剪花刺繡新肚兜、新鞋面。肚兜和鞋面上都要有繡花。肚兜和鞋面均用大紅布做成,上邊用五色金線刺繡成花為蓮花、石榴、梅花、牡丹等。小姑娘則要刺繡褲腿花、上衣花等,也都為石榴、荷花等。這一件件工藝品,無不反映著農家婦女的巧妙構思和精巧技藝。
民俗節日進入下半年,盧氏民間剪紙活動相對減少了,大概是因為一天繁重的田間勞動,沒有空閑時間有關。
生嗣習俗剪紙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孩子出生滿月,鄰里和親朋好友前來祝賀,也有剪紙貼花刺繡活動。主要的剪紙貼花刺繡是在小孩子的姥姥家。新生兒滿月這天,主要是小孩子的姥姥要送上嬰孩穿的衣服、鞋子、帽子等。這些衣服上要剪紙刺繡。衣服的胸前和褲腿多繡石榴、蓮花、牡丹等。鞋是虎頭鞋,多繡太子坐金蓮等。帽子上多繡如意、佛手、蓮花等。其它舅媽、姨媽等至親,也可送剪花刺繡的衣服,祝福孩子健康成長,爾后成才立業,光宗耀祖。
人到60歲以后,就可以接受兒孫們和親戚朋友們的祝壽。在老人生日這天,也要剪紙貼花,主題以祝壽為主,壽饃上要點紅花,壽桃、壽面、禮品上要蓋紅色的壽字剪紙或鹿鶴同春,八仙過海等圖案剪紙,剪一個大紅的壽字貼在中堂,邊上飾以松、鶴等圖案,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祝福家庭添丁進口,祝福老人健康長壽,這不僅是盧氏代代相傳的民俗民風,也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優良傳統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龍鳳大喜剪紙所謂龍鳳大喜,就是男女婚配,這是剪紙貼花最為集中的一個時刻,也是剪紙貼花的一個高潮。在盧氏傳統的新婚民俗中,剪紙貼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首先從娶親的男方說起,大門口兩旁上首先要貼上大紅對聯,大門兩側要貼一對雙喜,也可以是一對紅底金紙的雙喜。新家俱要貼上喜花。新房內的要剪貼龍鳳雙喜圖,新房頂棚剪貼“頂棚花”,也叫“團花”,團花中間一個紅雙喜字,團花周圍是富貴不斷頭圖案,四角有四個角花,大多為四只蝴蝶,也可剪喜上梅梢、鯉魚戲蓮、鳳凰戲牡丹、鴛鴦、蓮花等。新婚的被子上也要敷以喜花,圖案多為鴛鴦牡丹、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迎親的禮饃上也要剪紙敷花,主要是石榴、蓮花、牡丹等。迎親的酒壺上也要剪紙敷花,主要是喜字花、小團花。女方陪嫁的家俱、被褥上也要剪紙敷花,衣飯碗上也要敷花,圖案內容與男方大同小異。
男女成婚,龍鳳大喜,這是美好的時刻。這一時刻的剪紙以紅色為主調表現得最為突出,以大紅喜字喜花為主題,祝福夫妻雙方和和美美、早生貴子、團圓幸福、相偕百年。
喪葬剪紙人生謝幕,去世,稱為喪事,在豫西盧氏稱為“白事”,所以辦喪事的人家以“白”為主。門前掛上用白布做得繡球,名曰“掛彩”,大門上要貼上菱形的白紙,大門外放置“表牌”、“壽條”。壽條用要白紙剪成同死者一樣年齡,一歲一條。亡人的枕頭頂上要剪花刺繡云、日、月、雞圖案,鞋底上有剪花刺繡的云和梯子圖案,壽衣的帽子上剪貼一些桃、李、杏圖案。祝福死者與日月同在,四季同在。壽木板內要貼上星星、月亮的剪紙圖案。男女壽木的兩頭剪紙貼花也不同,男壽木大頭為梅花鹿,腳蹬“壽”字或“福”字,女壽木兩頭則為刻花,可以是蓮花、牡丹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盧氏的剪紙與民俗緊密相連,相互依存。民俗依托剪紙更有意義和韻味,可以豐富民俗內涵,為民俗增光添彩,提升檔次和品味。民間剪紙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剪紙也依托民俗豐厚的土壤發展壯大,形成民俗剪紙文化,構成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盧氏的民間文化。(原標題:瑰麗的民間藝術奇葩——盧氏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