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

2014/9/16 17:28:14 點擊數: 【字體: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坐落于素稱“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伊河兩岸,南北長達1公里。這里兩山巍然對峙,伊水中流,形如門闕,故古稱伊闕。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已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之稱始于隋,中經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清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擇此建石窟。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諸朝,斷續營造達400余年。其間,以北魏和唐代為兩大造像高潮,歷時近150年。其他朝代只是零星開鑿,且規模較小。龍門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多座。在整個石窟中,北魏造像約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等;唐代造像幾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奉先寺大像龕、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擂鼓臺三洞、看經寺、高平郡王洞、千手千眼像龕、二蓮花洞等。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公元5-1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厚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風范、中原風格而異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石窟藝術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應當受到全人類的重視和保護。1961年,龍門石窟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一、  龍門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典型的皇家風范
 
    龍門石窟是北魏時代繼大同云岡石窟之后開辟的又一處國家級的佛教圣地。由于龍門石窟開鑿于中古時期多數封建王朝的都下近畿,是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高級官吏祈福穰災、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以說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封建國家政治色彩。與其說云岡石窟的一些造像蓋有“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么龍門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刻則是把封建政權披上宗教的外衣,從宮廷移到了佛場。如古陽洞、賓陽三洞、皇甫公窟、敬善寺、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極南洞、高平郡王洞等,都是為皇帝、后妃、王公大臣祈福之所。也正是由于封建統治者的直接參與,才能不惜人力、物力營造出如此規模宏偉而璀璨絢爛的洞窟。所以龍門石窟的興衰嬗變,不僅反映了公元5~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而且因與眾多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也在某些側面披露了當時的政治風云的動向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龍門石窟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無法匹敵的。
 
    二、龍門石窟是中國歷史上繁榮時代雕刻藝術的典范之作
 
    龍門石窟的造像,豐富多彩、姿態各異。計有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天龍八部護法像、佛傳故事像、經變故事像、供養人像等。造像組合布局,適度得體、和諧優美;佛及菩薩、弟子等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刀法運用嫻熟流暢,可謂獨具匠心、不拘一格。龍門石窟的裝飾藝術形式多樣,琳瑯滿目、華貴富麗。藻井由蓮花寶蓋外繞天衣飄動、裙帶當風的供養天人和伎樂天人構成;佛、菩薩的身光、頭光,或為火焰紋、或為蓮花坐佛、或為伎樂天人等;窟額、龕楣有尖拱、圓拱、盝形、屋形等式樣,其上或飾寶相花、忍冬、卷草紋和帷幕、華繩,或雕鋪首、金翅鳥、升龍、摩尼寶珠,甚至有的還雕飾供養天人、伎樂天人以及佛傳故事等。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北魏和唐代佛教盛期的高度藝術水平,堪稱中國歷史上繁榮時代雕刻藝術的典范之作。  
 
    三、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是一部涵蓋多種學科的“石史”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多達2840余塊,凡30多萬字。其數量之多,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諸石窟寺中居首位,故有“古碑林”之美譽。其內容主要是出資營造石窟功德主的發愿文,即造像銘記,也有一部分是歷代帝王、文人學士等游覽龍門留下的題刻。這些碑刻題記往往被書法家所推崇,碑拓收集者每每擇其精品匯成“二十品”、“三十品”,甚至“百品”等,尤其是北魏題記中的“龍門二十品”最受青睞,成為魏碑書體之精華;唐刻中《伊闕佛龕之碑》,為唐代名臣褚遂良所書,被譽為初唐楷體的佳例。碑刻題記的年代自北魏迄明清而不輟,是龍門石窟歷史沿革的文字記錄。從造像銘記中可知道發愿出資營窟造像的供養人的身份,有皇室國戚、文武百官、寺院僧尼、行會社團、庶民百姓以及外國僧人等,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庶民百姓。造像銘記的內容涉及廣泛,是研究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民俗、藝術、醫藥、中外文化交流等學科領域的珍貴資料。那些有紀年的題記,不僅是龍門石窟考古分期斷代的重要依據和標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石窟考古的準繩和圭臬。
 
    四、  龍門石窟是佛教眾多宗派的集成
 
    在中國佛教史上,由于信仰的神祗和義理不同而出現了許多宗派。龍門石窟就聚集了佛教眾多宗派的造像。如唐高宗與武則天經營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依據《華嚴經》造像,與華嚴宗有關;敬善寺、萬佛洞、北市采帛行凈土堂、東山萬佛溝的西方凈土變龕與凈土宗有關;東山大萬伍佛洞(即擂鼓臺中洞)和看經寺內的羅漢浮雕群像應是依據禪宗的經典所為;西山中段萬佛洞南上方的十一面觀音、東山萬佛溝北崖的千手千眼觀音龕、千手觀音龕以及擂鼓臺南、北二洞的造像與密宗有直接關系;40余尊的優填王造像與法相宗有關;以地藏菩薩為主尊的造像應是三階教崇拜的對象。在一處石窟內集聚如此多的佛教宗派造像,在全國石窟中極為罕見。這就大大地豐富了石窟造像的題材內容,反映了龍門石窟初、盛唐時期的中心地位,也為研究佛教宗派的活動及其儀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五、龍門石窟對中國石窟造像藝術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
 
    龍門石窟有自身成套而獨特的雕塑藝術語言,提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自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后,新疆等邊遠地區的早期石窟藝術,乃至云岡曇曜五窟都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是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大同云岡石窟風范,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而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碰撞、融合開鑿成的。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其造像的神態氣質、衣著服飾、雕刻手法都為之一新,造像特征表現出一種“褒衣博帶”、秀骨清姿、寬袍大袖、表情溫和、瀟灑飄逸的風格。入唐以后,龍門造像受雍容華貴、富麗健美時尚的影響則演變為體軀豐腴、面相圓潤、隆胸細腰、典雅端莊的風格,并精雕細刻,毫無繁縟、臃腫之感,達到了形似完美的境界。這兩種劃時代的中原藝術風格,在龍門石窟一經形成,便借其政治上的優勢而迅速風行全國,甚至影響到域外的造像藝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物網 2006-11-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