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岳廟——景致幽雅

2012/6/12 17:17:44 點擊數: 【字體:

     
    中岳廟位于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北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風景秀麗,景致幽雅。
  
    中岳廟的前身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西漢元封元年(前110 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山時因聞"山呼萬歲",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后又有增修。北魏時,廟址屢遷,并更名為中岳廟。武則天于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時,加封中岳神,中岳廟聲望大增。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岳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北宋時期又增建了行廓、碑樓等殿宇,并遍植松柏、金妝神像、繪制壁畫,使全廟面積三十七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光彩奪目。元末由于戰亂廟宇倒塌嚴重。明清兩朝對中岳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岳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從此,中岳廟飛甍映日,杰閣聯云,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布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中岳廟系中岳嵩山的岳神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道教尊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
     
    中岳廟是一座宮式的古代建筑群。它歷史悠久,建筑宏偉,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廟中軸線建筑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中軸線有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山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兩側還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九龍宮、神州宮等五個宮院,現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間,金石鑄器二百余件,漢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
  
    中華門外,有兩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內,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紐帶,古樸大方,雖經風雨侵蝕,但衣著服飾仍很清晰,是研究漢代雕刻藝術和衣著服飾的寶貴資料。
    
    據史書記載,翁仲姓阮,為秦朝大將,英勇善戰,死后鑄像于咸陽宮避馬門外,后來歷代沿用,把鑄刻的無名的銅像、石像都稱為翁仲。中華門前的翁仲,還有個有趣的傳說。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歷中岳,隨駕群臣內,有一翰林院大學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問道:"愛卿,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見其將"翁仲 "說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寫了一首打油詩,故意把每一句的后兩字寫顛倒。詩曰:"翁仲為何讀仲翁?可知平時少夫功 (功夫)。豈得在朝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華門原名"名山第一坊",為木建牌樓,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原廡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岳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遙參亭為八角重檐亭,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戲曲故事,形象優美,精巧異常。穿過遙參亭,迎面就是天中閣。天中閣原是中岳廟的大門,面闊五間,重檐綠瓦,雕梁畫柱,飛檐凌空,風格獨秀。門上虎頭大釘緊扣,門外兩個石獅守衛,東側雄獅口中,有直徑為15厘米的石雕圓球,西側雌獅前蹄按一小獅,工藝精巧,獨具匠心。
     
    出天中閣沿甬道拾級而上,其后便是配天作鎮枋。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岳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廡殿式屋頂,斗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廟"、"俱瞻"。配天作鎮枋后為松柏掩映的崇圣門。此門為過往門庭,因中岳神曾被封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
      
    崇圣門東有古神庫,創建于北宋。在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 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珍品。
   
    崇圣門前甬道東西兩側,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當時狀元,故稱"四狀元碑"。碑的內容都是敘述中岳廟的歷史沿革及修建情況。其碑制宏大,書法遒雅,蒼勁有力。化三門取名于道教的"一氣化三清",是中岳廟的過往門庭。化三門后西側,有無字碑亭。亭內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線刻花邊,沒有文字,故稱"無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說岳神之德,大得難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紀念。
   
    峻極門又名"將軍門",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左右兩側為東西兩掖門。現在制式為歇山屋殿,綠色琉璃瓦,面闊五間,進深六架。門內兩側塑有兩武士泥像,高達4.5米,執斧秉鉞,氣勢威武。峻極門前東側四角亭內有《中岳嵩高靈廟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區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文傳為嵩著名道士寇謙之所書。字體結構嚴整,筆調樸實健捷,仿似漢碑古制,是研究魏書書法和中岳廟宗教歷史的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岳殿,按順時針方向眾峻極門開始依次是東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稱中岳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岳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峻極門外臺階下東側,有一座《五岳真形圖碑》,刻立于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著五岳圖,圖下刻記著關于五岳的傳說。《五岳真形圖》是根據"華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飛、中岳如臥"等不同特點繪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極坊屹立于峻極門內,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黃瓦蓋頂,雕梁畫棟,剔透玲瓏,式度秀麗,是清代木結構建筑的精品。跨過嵩高峻極坊,是中岳大殿。中岳大殿又名"峻極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中岳廟最大的殿宇,也是嵩山一帶最大的建筑。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臺,周圍有石雕欄桿,月臺正面有三道石階。中間的臺階分二路,二路間鑲有垂帶式"御路" 一石,上面浮雕著精美的圖案,上截為"獨龍盤踞",中間為"雙龍戲珠",下邊為"群鶴鬧蓮"等紋飾。月臺下面為拜臺,左右為兩座秀麗的御碑亭,東為"御捍亭",內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為"御帛亭",內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書,筆勢如箭,揮灑淋離。
   
    走進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俗稱"老龍窩")。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卷須昂首,盤繞升騰,玲瓏可愛,巧奪開工。
  
    關于藻井,還流傳著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從前,在修建中岳廟時,來了一個衣衫襤縷的木匠老頭,領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壞了材料,只給他一個柏樹根疙瘩,叫他去錛。老頭天天錛錛砍砍,誰也沒理會他做的什么。數日后,他笑瞇瞇地對領工說:"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頭心想:一個柏木疙瘩能做個啥,有什么看頭!準是這老頭不想在這里干了,不過看看也沒啥,就跟著老頭去了。遠遠看去,柏樹疙瘩依然復存。走到跟前,工匠頭用腳一踢,"嘩啦"一聲,柏樹疙瘩變成了一個舯龍藻井,裝在大殿上正合適,他忙回頭找那個老頭,不見蹤影。后來人們說這是魯班顯圣巧造了盤龍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華麗的大型神龕,龕內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龕外側塑有高達6米的執錘侍立、姿態雄偉的鎮殿將軍,左為方弼,右為方相。東殿角木架上,懸架著明萬歷元年9公元1573年 )鑄造的千斤鐵鐘。大殿神龕后壁立有陰刻寬跡的"三"字樣的"坎"字碑一通。傳說中岳廟后的黃蓋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屬八卦中的水象,樹立此碑,是以水滅火的意思。
  
    峻極殿的后面,是一座單獨的院落,主要建筑為岳寢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黃瓦覆頂,斗拱飛翹,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殿內神龕骨,有"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兩端有兩個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龍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東榻上睡像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為彩色泥塑。出寢殿拾級而上便到御書樓。中岳廟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黃箓殿",是儲存道經之地,后來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現為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璃瓦樓房,兩側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廟后門,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小道,便可到達黃漢元封元年武帝劉徹游嵩山時,見黃云蓋其頂,預示吉祥之意,故名"黃蓋峰"。現有清式八角重檐黃瓦琉璃亭,石欄三重,古雅別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廟全景。(原標題:中岳廟——景致幽雅)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6-11-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