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山北麓的鞏義市境內,有個名叫南窯灣的村莊。南窯灣背靠黃土嶺,面臨東泗河,滿村青楊綠柳,竹籬瓦舍,風景十分秀麗。村中央的土嶺上,由西向東冒出三個山頭,很像一個老式筆架,這就是有名的筆架山。筆架山下,硯池旁邊,有一所院落,院內有幾間瓦房、一孔土窯。院門西側的墻上嵌著一塊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著“詩圣故里”四個大字,這里就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誕生的地方。
杜甫從小聰穎過人,三歲能認字,五歲能背詩。七歲時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灣里玩耍,突然看見從遠遠的南天飛來一只美麗的鳳凰,越飛越近,飛著飛著,翩翩落在河灘上。杜甫跑到河灘看時卻不見鳳凰,只見河灘上放著一顆五彩鵝卵石。杜甫又驚又喜,急忙拾起來。同村的小伙伴們出于好奇,都圍上來爭奪著想要看看。杜甫生怕別人搶去,急中生智隨手把卵石放到嘴里。誰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剛放進嘴里,“咕咚”一聲咽進肚子里去了。孩子們都嚇壞了,一窩蜂跑到杜家告訴了杜甫的母親。杜母也嚇得變了臉色,急忙叫人請醫、灌藥,想讓杜甫把卵石吐出來。村里父老鄉親也都趕來,對天禱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無事。就在這時,杜甫突然感到肚里有一股熱氣直往上涌,最后實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聲嘔吐起來。這一吐,只見滿屋子五光十色。大家以為他把卵石吐出來了,可是仔細一看,哪里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奪目的詩句。據說,這些詩句剛好組成了杜甫最早的《詠鳳凰詩》。說也奇怪,從此,杜甫心里總有一股苦悶不平的氣,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難,心里就難受,就翻騰,一翻騰就順口吟詠出感人的詩章,訴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難。杜甫就這樣懷著苦悶不平的氣,度過了一生,寫出了許多同情人民群眾的詩章。雖然他官至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總把杜甫視為眼中釘、肉中剌,極力誣蔑貶低;對杜甫的誕生地,更是無人問津。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名叫張漢的舉人上京應試。開科那天,他在考場上如坐針氈,咬著筆桿寫不出來。正在他發愁的時候,恍惚間,看見一個方巾青衫老人飄然走來。那老者對張漢笑著說:“你怎么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呀?”說著順手展開一張薄紙。張漢看時,原來是杜甫的五言律詩一首。老人指點之處,正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兩句,這好像一把鑰匙,使張漢茅塞頓開。張漢揉了揉眼睛,想仔細看看面前的老人。但是在靜靜的考場上,哪里有什么老人?張漢顧不得多想,提筆做起文章來。結果三場得意,中了進士,欽點為河南府尹。于是,張漢興高采烈地帶著仆役隨從,赴洛陽上任去了。
一天,走到窯灣紅土溝,張漢隔轎看到一個老人走過轎去。張漢覺得這人老人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見過。皺眉一想,猛然想了起來:這不正是考場里指點自己文思的老人嗎?他趕忙命轎夫落轎。可是當張漢走出轎時,老人卻沒影了。詢問左右人役,都說沒看見什么老人。張漢心里狐疑,就步行來到村里打聽附近有沒有名人遺跡。老百姓指著筆架山下的院落說:“這個宅院,是唐朝杜工部誕生的地方。”張漢一聽說杜工部,頓時恍然大悟,急忙撣衣整冠,入院拜謁。抬頭望去,只見蒿草滿院,十分冷落。張漢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憂國憂民、悲苦潦倒的一生,不禁長嘆:“一代詩圣,身后竟蕭條至此!真是文章憎命達啊!”又想起兩次見到方巾青衣老人,斷定是詩圣無疑。于是他焚香拜謁杜甫誕生的窯洞,瞻仰筆架山,然后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止。
張漢到任后,不時想到杜甫,常常夜不能眠,就派人查尋杜甫后裔,還親自主持為杜家建起家廟,把杜甫誕生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故里門前樹起一塊石碑,親筆書寫了“詩圣故里”四個大字,刻到碑上。后來,張漢又帶人去到康店的北邙嶺上,把杜甫的墳墓修整了一番。從此,前往杜甫故里謁拜的人更多了。(原標題:傳說故事:杜甫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