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的興衰、外銷及其在國外的影響
2012/3/19 18:08: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容提要:
近20年來,唐代青花在國內外陸續被發現,并己確知,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本文僅就己掌握的唐青花瓷料,對其興衰、演變、外銷及其在國外的影響等方面加以探討。
唐代鞏縣窯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境內的洛河支流黃治河兩岸。窯址南北相連綿約8千米,寬約兩千米,其中包括水地河村(又稱白河村)、鐵匠爐村、大小黃治村等。在初唐時期開始燒造出精細白瓷、三彩制品以及唐青花的前身——白釉藍彩器。盛唐時期,三彩制品的制作工藝已達鼎盛階段,并以氧化鈷為藍彩呈色劑大量應用到三彩制品的紋飾中。與此同時,白釉藍彩器也開始教大規模生產,器類、裝飾紋樣逐漸增多,燒成溫度也普遍提高到1000攝式度以上。在白釉藍彩的基礎上,大約盛唐中晚期,以氧化鈷為呈色劑,采用繪畫技法在釉下裝飾紋樣的唐青花以新的工藝技術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問世。20世紀80年代,在揚州發現了鞏義窯的唐青花碗、枕等標本,以后又陸續發現唐青花標本與器物。
盛唐中期到中唐中期,正是鞏義窯陶瓷生產最興旺的時期。窯爐、作坊遍布黃治河兩岸。唐三彩制品與唐青花猶如盛開的一對并蒂蓮, 成為鞏縣窯的兩種重要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漂洋過海,銷售到世界各地而享譽國內外。
(一) 鞏縣窯唐青花產生與發展的多種因素
1、唐青花的生產
2002年以來,鞏縣窯止區內的水地河與黃治村的考古發掘證明,北魏時期便以開始燒造白瓷,初唐到中唐時期,燒制出精細白瓷。鞏縣窯精細白瓷的生產為唐青花的產打下了胎質的基礎。三彩制品的燒制,以其雍容華貴、莊重大方的造型與斑駁離的色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明,鞏縣窯的工匠師們對多種彩料、釉料的化學組成、配制與呈色機理以及焙燒核技術熟練地掌握的運用,特別是對青花彩料——氧化鈷性能的掌握和應用,在工藝技術上為唐青花的產生準備了色彩方面的必備條件。
2、 唐青花生產的物質基礎
黃治河兩岸屬淺山丘陵地帶,地下有著豐富的瓷土、高嶺土層和作為釉料的礦物。地面上草木繁茂,黃治河水清流急。這種自然環境為當時陶瓷生產提供了必要條件。
3、唐青花外銷的交通條件
鞏縣窯的位置正外于洛水與黃河交匯的洛河地帶,這里正是溝通北方大半個中國的槽運樞紐。水上、溯洛水向可達東都洛陽和京師長安;順黃河東去,可抵鄭州、開封,轉入大運河向北直通華北太平原,由天津到朝鮮、日本;向南直達當時重要港埠、國內國際商留城市揚州;再順長江東去,可直航***達東亞、南亞與中東地區。陸上,從鞏縣窯址向西南,經軒轅關即達唐代大都會東都洛陽,洛陽當時是絲綢之路的東端,成為鞏縣窯產品陸上輸往西域和歐洲的重要通道。
4、唐青花的出現是擴展對外貿易的需要
入唐以后,鞏縣窯的白瓷、三彩制品和青花瓷等陸續輸出國外,除東亞的日本、朝鮮外,還有中東、伊斯蘭地區。此外,伊斯蘭國家中的波斯、埃及等地,不僅盛產優質鈷料,而且當地人們有著崇尚藍色的習俗,認為藍色象征著純潔和高尚。中唐明期,當鞏縣窯精美艷麗的唐三彩制品已從顛峰邁過,逐漸跌入谷而趨于消失之際,唐青花的產生卻作為一個新興的瓷器品種,沿著自己的道路持續發展了一段時間。但是,另一個方面,由于社會習俗、風尚等原因,唐青花始終未能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沒有像唐三彩制品那樣形成宏大的規模,產品的種類數量也和唐三彩制品相差甚遠。
晚唐時期,大約9世紀末,鞏縣窯唐青花的生產開始萎縮,隨之凋落。
(二) 唐青花衰落的原因
1、 社會動蕩,戰亂不止
發生于天寶14年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由盛而衰,中原地帶藩鎮割鋸,兵 不斷,經濟與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陶瓷也不例外,窯工逃亡, 一時的鞏縣窯逐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2、交通受阻
由于鞏縣窯生產唐青花的氧化鈷材料需要外購,這時通往***的交通受阻,鈷料匱乏,同時,產品外運也無法保證,失去了對外貿易的刺激,生產不得不停下來。
3、唐青花沒有受到國內各階層的青睞
唐代京都西安和東都洛陽,是帝后大臣、皇親國戚陵墓最集中的地方,陵墓中普遍隨葬唐三彩制品和繪畫陶制品,卻少見唐青花的蹤跡。只是及個別的中小型唐墓中隨葬有唐青花。這說明唐青花既未能迎合上層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未能獲得中下層人民的喜愛。在唐代遺志中出土唐青花的只有當時國內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對外貿易港口城市揚州。主要集中出土于唐代揚州城內市(官)河兩側的唐代文化中層。這種情況充分說明唐青花主要是一種為了擴大對外貿易而生產的外銷品,一旦斷絕外銷之路,唐青花的生產基地也就隨之喪失了。
總之,唐晚時期,已經有100多年燒造歷史的唐青花,由于遭遇了不可抵御的連年戰爭,外銷之路中斷,鈷藍彩料匱乏以及窯工逃亡等原因而陷于絕境,進入委縮階段。
二 由白釉藍彩器到青花瓷的演變與特征
唐青花生產到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積累經驗、革新工藝、提高質量,由粗到精,逐漸形成自身藝術風格的過程。它從早到晚發展演變的軌跡比較清楚。
作為唐青花前身的白釉藍彩器大約創燒于初唐時期。器形主要有罐、碗、壺、三足爐缽、杯、水注、盂、盒、盅等。罐、碗的數量較多,并且有多種形式。一般說,罐、缽物的形體較大,其他器形都形體較小,因而實用性甚差。器體造型仍保持著隋唐與初唐時期原有的風格特點,多與初唐時期鞏縣窯所產三彩瓷皿的同類器相同,如罐、碗、執壺、水注等器均為餅形足,足的外側下端多斜削一周,器行顯得凝重、敦厚、古樸等,均以高嶺土為胎,胎質可分為陶質、瓷質兩種。陶質的燒成溫度約在900攝式度左右,胎質比較疏松,胎體斷面多呈米黃色或粉紅色,吸水率較高,基本上屬于釉陶。瓷質的燒成溫度可達1100攝式度以上,瓷化程度較高,胎質堅硬,胎體斷面多呈灰白色或米黃色,吸水率較低。制作工藝上白釉藍彩器都是在燒過的素胎上先施一層化妝土,然后施釉飾彩,再次入窯燒制。器表所罩透明釉,稍呈淡青色或淡黃色,碗、杯、盂、盅類器物內外壁均施釉,內壁施滿釉,外壁一般施釉到腹部,底、足部露胎,露胎處可見釉下所施的化妝土。壺、三足爐、罐等器物從腹部到下腹部。有的器物因胎釉結合欠佳,往往器面出現面積不等的脫釉現象。藍色彩料均為氧化鈷,燒成后的藍彩呈色深淺不一,深藍處可見閃光晶體;有暈散現象。藍彩紋飾比較簡單,主要是以點或灑的技法形成的排點紋、散點紋、斑塊紋、條斑紋等,或利用彩釉的流淌性形成條帶狀紋飾。紋飾多裝飾在口沿、上腹部、柄部或流部,部分碗類器內外壁均飾彩。
初期階段(初唐到盛唐期)的白釉藍彩器,作為鞏縣窯首創的一個新品種,最突出的標志是基本上以單一的氧化鈷為呈色劑來裝飾器物表面,這就初步具備了唐青花的雛形。這種具有明顯地方色彩與時代風格的白釉藍彩器,盡管在胎、釉、裝飾與燒造技法上跟成熟期的唐青花有著一定的差距,但是它的出現對于唐青花的產生卻有著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后期階段(盛唐中晚期)的白釉藍彩器,常見器物主要是碗,其次是盤、罐、三足爐和杯等。器物造型規整、穩重、大方。碗多為侈口、卷沿、弧壁、圓底,餅形足消失,出現壁形圈足。盤為寬斜沿,平底,多有三個拄行短足。燒成溫度一般在1100攝式度左右,有的達1200攝式度,瓷化程度普遍升高。胎質一般較粗,但相當堅硬,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斷面多呈米黃色或灰白色,有的含黃色或灰色細砂粒,并形成小氣孔。也有一部分器物燒成溫度較低,仍屬于陶質器,這部分器物往往因胎質疏松、胎釉結合不良而出現面積或大或小的脫釉現象。從制作工藝上看,首先在燒過的器胎表面施一層化妝土,入窯焙燒,然后罩透明釉,施彩,再次入窯燒成。多為釉后施彩,少數彩后施釉,可能因器中而異。還發現有的是在未經素燒的坯體上施化妝土,施彩,罩透明釉,然后入窯一次燒成。器表所罩透明釉略呈淡黃色或淡青色,釉層厚薄不一,碗類器往往內壁、底部釉釉較厚,厚處手觸有凸凹感,其他部位釉面光潔明亮,多有細碎開片,一般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到腹部,足、底部露胎。露胎處可見胎釉之間的一層化妝土。鈷藍彩料經成后呈深藍色,發色純正、艷麗,在放大鏡下可看到黑色晶點,多有暈散現象。釉后施彩者有的彩料滲于釉中,因此有人稱之為“釉中彩”。裝飾技法上多采用點、繪綜合手法。紋樣多見在碗的內壁底部點繪二至三層的梅花組成的圖案,作為主體紋飾。一般為中心一朵,周圍5朵,最外層為6至7朵。每個朵花多由5個藍色的花瓣和一個黃色的花心組成;ǘ渑帕芯鶆颍{彩、黃彩合理搭配,顯得格外醒目。整個圖案的布局富有規律性,裝飾效果明顯。此外,碗的內壁口沿下往往繪一周藍彩豎平行直線紋作為輔助紋飾。這種梅花形多花圖案也見裝飾于唐三彩器皿的表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以串點紋組成的多種幾何圖案,這種紋飾形式多樣,富于變化,清新自然,去不見于唐三彩器皿的裝飾。
后期的白釉藍彩器有著明顯的由初期階段過渡的性質,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造型與裝飾風格上與唐三彩器皿有了更大的差別。此外,胎質方面盡管瓷質器數量曾多了,瓷化程度也普遍有所升高,但仍然存在一部分燒成溫度相對偏低的陶質器。瓷質與陶質并存,釉上彩與釉下彩并存,表現了這一時期白釉藍彩制作工藝并存的特點。
成熟階段的唐青花,最早可能到盛唐晚期。常見的器物有盤、碗、執壺、罐、枕、盆等。造型豐滿、素雅、莊重、大方。經理化測驗,燒成溫度一般在1200攝式度以上,已經完全瓷化,1000攝式度以下的陶質器極為少見。胎質細膩,胎體斷面呈乳白色或黃色,內含極細灰、黃色沙粒。胎質之間仍施一層化妝土。所罩透明釉白中稍泛灰或泛黃,有的呈乳白色。釉層表面有細碎開片,器物內外壁均施釉,而碗、盤內器物底、足部無釉。個別器物有脫釉現象,脫釉處可見釉下的化妝土。器行相當規范,盤、碗內器物,一般為侈口,弧壁,口沿稍外撇作4瓣行,內壁凸起4道凸棱,環行圈足或壁行圈足。執壺器行飽滿、典雅,一般為敝口,直徑,弧壁,平底,一側有雙條形柄,連接口、腹部,另一側有圓形流。藍彩紋飾大多發色濃艷,呈色穩定。僅個別器物發色較淺淡。絕大多數為釉下彩,藍彩中可見黑色結晶點,有的手觸有明顯凹凸感;y圖案,盤、碗類大口器物均繪于器體內壁。作為主體紋常見的有菱形紋、花卉紋等,作為輔助紋飾的有卷云紋、散葉紋、蔓藤紋、棕櫚葉紋等。飾彩技法全部采用毛筆繪畫而成,顯然是由繪畫藝術移植而來,富有濃郁的寫實或寫意韻味,這是我國把繪畫技法應用于青花瓷器裝飾的肇紿。(原標題:唐青花的興衰、外銷及其在國外的影響)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