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即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崗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但和這三大石窟基本同時建造的還有我們鄭州地區的鞏義石窟。
鞏義石窟,系我國十大石窟之一,它位于鄭州市鞏義東北9公里的大力山下,背山面水,風景優美,被譽為“溪霧巖云之幽犧勝地。”
鞏義石窟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開始雕鑿,以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各朝代相繼鑿窟造像,形成蔚為壯觀的石窟群。石窟坐北朝南,現存石窟5所,千佛龕1個,摩崖大佛造像3尊,小型摩崖佛龕225個,碑刻題記256方,佛像7743尊。除第5窟外,其余4窟都有中心方柱,支撐穹頂。方柱周圍鑿龕造像,龕內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頂刻平棋或藻井,壁角刻神王、怪獸、伎樂人等,第1、3、4窟刻禮佛圖。
鞏義石窟雖不如云崗和龍門石窟那樣規模龐大,但它小巧玲瓏,惟妙惟肖,立意高遠,構思新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18幅“帝后禮佛圖”浮雕為全國現存石窟中所僅有,其中最精美的是第1窟“帝后禮佛圖”,構圖分三層,東邊是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人行列,西邊是以皇后為首的女供養人行列,各以比丘和比丘尼為先導,畫面中儀態雍容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成了尊卑鮮明的對照。儀仗隊中,有的為帝后提攜衣裙,有的執扇撐傘,有的手捧香爐供品,浩浩蕩蕩地簇擁著帝后進香禮佛,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這幅“帝后禮佛圖”構圖協調,刀法熟練,刻工細膩,造型生動,保存完好,是我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杰作、難得的藝術珍品。
鞏義石窟內壁角和中心方柱的基座下面,均雕刻有千姿百態的伎樂人,數量之多,造型之優美,在我國石窟中是少有的。
1982年2月23日,鞏義石窟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標題:佛教與輝煌的鄭州石窟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