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打虎亭漢墓系列之一 墓室很像四室兩廳

2012/3/16 14:33:55 點擊數: 【字體:

        
    漢代是一個講究厚葬的年代,所以在鄭州范圍內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漢朝墓葬,但從規模和豪華程度上,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打虎亭漢墓的。在已經發掘的兩個墓葬中,墓內分別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圖像和繪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墓室的室內面積也都超過了100平方米,墓室的結構和現在樓房中的四室兩廳極為相似。
        
    最為珍貴的是,在打虎亭漢墓中還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和繪藝高超的彩、墨色壁畫。畫像內容包括了東漢時期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猶如一幅活生生的東漢風情畫卷,有烤肉串時的煙熏火燎,有宴請賓客時的熱鬧,有相撲運動員的劍拔弩張。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藝圖》表現了東漢時期人們制作豆腐的完整過程,在國內絕無僅有,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載。
       
    雖然在全國范圍內也發現了許多漢代的壁畫墓,但能像打虎亭一樣如此完整地反映當時生活的墓葬還不多見。
       
    墓頂土堆高達10米
      
    在鄭州通向登封的公路上,過新密市區不遠,就可看到路南有一高達10米的大土堆,這就是打虎亭漢墓的位置。
     
    據打虎亭漢墓管理處王贏洲副主任介紹說,打虎亭漢墓其實是兩座東西并列的大墓,是1959年發掘出來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東漢時期。西邊的墓內因為有大量的石刻畫像,所以又被稱為畫像石墓;東邊的墓內因為有豐富的彩、墨色壁畫,所以又被稱為壁畫墓。
    
    王贏洲還說,其實在打虎亭村及其周圍一帶,還有10多個大土堆,那些也都是東漢大墓,只是在這個漢墓群中,打虎亭漢墓頂部的土堆最大。目前其他10多座漢墓還沒有發掘。
       
     打虎亭漢墓修建的精細不僅僅表現在墓室中,站在墓室頂部的大土堆前,就可看到墓頂所用的土也非常講究,夯層十分清晰,在每層夯土面上還可看到密集的夯窩。
       
    已經去世的著名考古學家安金槐曾是打虎亭漢墓發掘工作的主持者,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打虎亭漢墓頂部夯土所使用的紅黏土都進行了仔細的篩選,非常純凈,再加上夯層較薄,夯窩又非常密集,所以墓頂的大土堆雖然經歷了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仍巍然聳立于地面之上。
     
    墓室結構就像四室兩廳
       
    兩座漢墓的墓室都是根據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居住條件建造的,有臥室、庭院、廚房、餐廳和馬廄,整個墓室深入地下六七米左右。記者從大土堆南側順臺階而下,還沒到墓室,迎面就有一股寒氣直撲而來,在墓室內呼出一口氣,面前就會出現一股白霧。打虎亭漢墓管理處王贏洲副主任說,墓室里冬天和夏天的溫度差別不大,至多兩三攝氏度。
       
    雖然西墓比東墓要大一些,但墓室的結構和布局卻是相同的。沿臺階下到墓道底部,走不幾步,就到了近3米高的墓門前,墓門的上方是拱形頂,底部還有門檻。王贏洲說,在發掘時,整個墓門都用大青磚堵著。
     
    走過墓門,是一條5米多長的通道,通道的盡頭是兩扇大石門,表面打磨得相當平整光滑,并雕刻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和圖案花紋。石門看上去非常厚重,高約2米,寬有1米多,厚度大概在15厘米。打虎亭漢墓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說,雖然過了這么長時間,石門至今還能開關自如。
       
    穿過石門之后,很快就進入到象征主人迎接男賓客的前室,穿過前室繼續向北走,又出現一道石門,這道石門的門扇略小于第一道石門,目前也能開關自如
        
    過了這道石門,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這就是中室,也被稱為“中庭”或“堂”。在這個大廳的西端較寬處的地面上,還砌筑有一個高出地面接近方形的臺子,臺子上放著一些祭祀的器具,這里就是祭臺。
        
    后室是整個墓室的主要部分,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里面。后室的位置在中室的西北側,后室的石門與墓道、前室石門、前室、中室石門在一條南北相應的直線上。
       
    后室的東側是北耳室,北耳室又稱宴飲食,也就是現在的餐廳。另外在墓室內還建有用做飼養馬匹和放置車輛的南耳室,用做廚房的東耳室等,儼然一套高級貴族的生活居所。
      
    名稱源于石刻畫像
       
    從10多年前知道打虎亭漢墓開始,記者頭腦中就有一個疑問:這兩座漢墓為什么被稱為打虎亭漢墓?后來得知在這兩座漢墓附近有一個打虎亭村,所以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那么打虎亭村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打虎亭村和打虎亭漢墓哪一個的年代更久遠一些呢?記者就這個問題請教了一些專家和當地居民,直到現在仍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關于打虎亭村名字的來歷,在當地群眾中最流行的說法是,原來在村子西面有一個石亭子建筑,過去曾有人在石亭子處打過虎,所以這個亭子就被命名為“打虎亭”,之后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打虎亭村。
      
    但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研究打虎亭漢墓專家的認可。主持發掘打虎亭漢墓的安金槐先生認為,打虎亭這個名字應和《水經注》中記載的打虎亭漢墓前原有的石闋有關。
    
    對于“闋”,也許大多人都不了解,所謂闕,就是建筑在城門、墓門、宮門、廟門前的兩個相峙對稱的建筑物,古時“缺”和“闕”通用,作為道路使用,是象征性的大門。
     
    安金槐老先生認為,在打虎亭漢墓修建之前,打虎亭村附近就有這樣一座漢代的石闋。因為漢代的石闋樣式大都是每一邊的石闋結構下有方形的石闋基礎,中間有方體的石砌闋身,頂部有四面出檐的屋頂形石闋頂,所以整體石闋構筑從一邊看去就像座石筑的亭子。由于闋身四壁多雕刻有兩虎戲斗、虎與熊相斗或人斗虎等石刻畫像,再加上當時當地群眾不知這是石闋,只看到整個石闋樣子像亭子,而闋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圖像,于是就把這種漢代石闋叫做“打虎亭”,后來也就把漢闋附近的這個村子稱為“打虎亭村”,在打虎亭村的漢墓也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
        
     但這也只是安金槐先生的大膽猜測,因為《水經注》中所記載的漢闋早已被毀,在闋身上究竟有沒有人斗虎的圖像,已沒人知道。
      
    墓主人是誰仍是謎
        
     打虎亭漢墓的規模如此之大,墓主人究竟是誰,在歷史傳說故事和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打虎亭漢墓管理處副主任王贏洲說,關于打虎亭漢墓墓主人是誰的問題,在當地群眾中廣泛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歷史故事認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常十。說是在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廢漢立新。當時居于河南南陽的漢朝王室后裔劉秀為了奪回王位,恢復漢室,遂領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帶的交戰中,劉秀戰敗,王莽在后面緊緊追趕。當劉秀逃到打虎亭村附近時,看到一位農民正趕著馬在犁耙田地,這位農民就是常十。劉秀跑到常十面前,企求常十幫他隱藏起來,常十望望周圍空曠的原野,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思索了一會兒,常十突然想出一個主意,對劉秀說:“我看只有在田地里犁出一道深溝,把你輕輕掩埋起來,才能逃過一難。”劉秀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只好答應。常十剛剛把劉秀掩埋好,王莽的追兵就趕到了,此時劉秀正在常十的馬肚子下的田地里掩埋著。王莽的追兵問常十看到劉秀沒有,常十回答說沒有見到,他們向周圍看了看,沒找到可以藏身的地方,就繼續向前追趕。劉秀見追兵遠去,就向另外一個方向逃去。追兵追了很久,仍然看不到劉秀的蹤影,就認為是常十騙了他們,回來就把常十抓走了。
      
    經過多年的戰爭,劉秀終于打敗了王莽,建立了東漢王朝,成了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劉秀即位前,他就得知常十為救他被王莽抓去的消息,心中明白常十肯定是兇多吉少。即位后,劉秀為了報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立了“報恩寺”作為紀念之外,還將打虎亭村一帶賜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與后代的家族墓地。
      
    前幾天,記者去打虎亭漢墓采訪,還有當地群眾把打虎亭漢墓說成是“常十墓”,把地面上的封土冢說成“常十冢”。在今天的打虎亭村附近也確有一個“報恩寺”。
       
    但在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看來,這個歷史故事并不可信,他認為打虎亭漢墓西墓的墓主人是漢代弘農太守張伯雅,而東墓應該是張伯雅妻子的墓。
    
    安金槐先生也認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弘農太守張伯雅夫婦的墓葬,對于當地傳說的“常十家族墓”,他認為是因為“張”與“常”和“氏”與“十”的音相近,而當地群眾又常把它們讀混,所以當地就把打虎亭漢墓及其周圍漢墓群的“張氏家族墓地”稱為“常十家族墓地”。
       
    打虎亭漢墓管理處副主任王贏洲對于墓主人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規模以及墓內石刻畫和彩色壁畫的內容來看,這絕對不是一般百姓和官吏的墓葬,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應該是東漢王朝的達官貴族。(原標題:打虎亭漢墓系列之一 墓室很像四室兩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04-08-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