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打虎亭漢墓系列之二 中原人吃豆腐早于東漢

2012/3/16 14:48:22 點擊數: 【字體:

     
     “一墓包含東漢史,萬目觀止萬目奇。”這是一位游客參觀過打虎亭漢墓后留下的感慨。
       
    游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慨?因為墓內有大量反映現實生活的石刻畫和壁畫。在西墓的石刻畫中,有制作豆腐的完整的工序,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吃豆腐的口福。
      
    無論是黃河上下,還是長江南北,在中國的所有城市,幾乎都能吃到香噴噴的烤肉串,在大多數人眼中,烤肉串是新疆省的特產,其實在東漢時期的打虎亭漢墓西墓中就發現了制作烤肉串的石刻畫,也就是說在東漢時期的中原地區,人們已經吃上了烤肉串。
        
    漢代人除了有豆腐和烤肉串吃外,有酒喝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傳說在中國的黃帝時期就已發明了酒,但能真實再現做酒過程的文物卻并不多見,而打虎亭漢墓西墓中的做酒圖就是這不多見文物中的一個。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比較注重禮儀,在打虎亭漢墓的西墓中,就有一幅主人迎接賓客的石刻畫,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手中竟拿著一把掃帚,如果按照現代人的想法,肯定有一種掃地出門的意思,但在東漢時期,卻有掃去客人一路風塵的含義。
      
     漢代人喜歡吃豆腐
        
    無論是在大大小小的菜市場內,還是散布于城市各個角落的大小超市中,豆腐都是最為常見的食品,在人們的餐桌上,豆腐也是最主要的產品之一,且現在的豆腐制品種類繁多,有專門用于炒菜的硬豆腐,有專門用于熬湯的軟豆腐,還有豆腐皮、豆腐卷、豆腐絲等。
        
     中國人如此喜愛豆腐,那么豆腐是中國人發明的嗎?如果是,那又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呢?在研究中國飲食史的專家中,有人認為早在周代中國就有了豆腐,但目前還沒有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
       
    在究竟是誰發明了豆腐這一問題上,淮南王劉安創造了豆腐的說法似乎更被人們所認可。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那時侯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是許多人的愿望,淮南王劉安也不例外,在一次煉長生不老丹時,劉安偶爾將石膏點入豆漿之中,經化學變化成了豆腐,豆腐從此問世。
      
    雖然這種說法在《辭源》等書籍中有記載,但依然沒有考古的證據。
       
    打虎亭漢墓管理處副主任王贏洲說,打虎亭漢墓中的豆腐制作石刻像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證明豆腐出現的證據,也就是說豆腐的發明最遲在東漢時期。
       
    制作豆腐的石刻畫像位于西墓東耳室南壁的下部,畫面的東部雕刻有一個高大的陶缸,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缸內泡有黃豆。缸旁站著兩個頭戴平頂帽、身穿長衣的人,其中一人手拿一長柄勺,另一人雙手按住缸沿低頭向缸內看,仿佛是在看缸內黃豆的膨脹情況。
       
    缸的右邊是一個圓形的石磨,磨旁站著一人,他一手轉動帶有拐柄的小磨,一手拿著一瓢狀物向小石磨頂部添加泡好的黃豆,把黃豆磨制成漿。
       
    在緊挨小磨的地方也放著一口大缸,缸上蓋著木板,這口缸周圍站著三個人,其中一人似乎在用細布把磨出的豆漿進行過濾;另一人把過濾后剩余的豆渣再用布包起來,然后在木板上進行擠壓,使沒被過濾出的豆漿全部擠壓出來;另有一人站在缸旁指點,想必這位是豆腐作坊的老板或師傅。
       
    在畫面的西部雕刻有壓制豆腐的畫像:一個長方形的幾案上,放置著一個方形的大木箱,木箱內存放的應該是已經加入了凝固劑的豆腐,箱蓋上有一長木棍,木棍的一端固定在箱體上,另一端掛有一個圓形的石錘,向下錘壓。箱旁的地上放有一個陶罐,箱中從豆腐內擠壓出的水順著箱底的一個小孔流入罐內。
      
    從制作豆腐的整個過程來看,畫面上只缺少把豆漿放入大鍋內煮沸的工序,我們現在猜測,煮豆漿的地方可能在附近的其他地方。
       
    肉串燒烤與新疆一模一樣
       
    在中國,有夜市的地方,一般就會有煙霧繚繞的烤肉串攤,做烤肉串生意的大多數來自于新疆,因此在人們的印象中,烤肉串就成了新疆的特產,且許多人都認為烤肉串是最近才傳到中原地區的。
       
    其實烤肉串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非常盛行。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了宴席上,東道主請賓客們吃烤兔肉的事情。在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解釋“炙”字時,把烤肉串解釋的更為清楚、具體和明白,說“炙”就是用釬子一類的東西,把肉一塊塊貫穿起來放在火上燒烤。
       
    讓人能夠更形象地感受古代人烤肉串情景的,還是漢代的石刻畫,在打虎亭漢墓中就有這樣一幅。這幅石刻像位于西墓東耳室南壁,與刻有豆腐制作場景的石刻畫相鄰。
        
    走進東耳室,看到墻上石刻畫的線條異常地清晰,畫上黑色的墨也還非常完整,石刻畫上所畫的烤肉串圖像與今天新疆烤串方式不僅一模一樣,就連盛炭火的鐵爐形狀,絲毫也沒有改變。
       
    畫中有一個木案和一長方形的炭火爐,木案旁有一廚師盤腿而坐,正在把要烤的生肉向鐵釬子上穿插,案上及案旁的地上放有成排的刀和鐵釬,在長方形的火爐旁也跪坐著一名廚師,他正手拿穿有生肉的鐵釬在爐火上燒烤,并扭頭后望,在他身后還站著一人,左手拿一把穿好生肉的鐵釬正欲遞送。在木案和爐火旁還放置有許多盤、碗、盆、方盒、勺子等用器。
      
    釀酒場面忙而不亂
       
    釀酒在中國已有很長歷史,但在古代,釀酒究竟有哪些工序?釀酒都需要哪些器物?在考古上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但這一切卻可在打虎亭漢墓中找到具體答案。
      
    還是在東耳房南壁,刻繪有釀酒的場景,畫上雕刻有一個長方形木案,案面上有一排六個并列放置的小口瓷(或是陶)壇,每個壇口上還都蓋有形似密封的蓋。
     
    在案前的地面上還放置了一排四個盆和一個小口的陶壺及一個三足尊,看樣子是在接壇內流出的酒。在木案的右側站立著一個頭裹布巾,身穿長衣的人,他右手摸著案上靠邊的一個壇子,并扭頭注視著自己左手所拿的杯子,形似在檢查釀酒情況。在畫面的中部還雕刻有四個同樣頭裹布巾、身穿長衣的人,在他們的周圍放置有許多壺、尊、盆等酒器,其中有一人手拿一件帶柄的大口尖底過濾袋,伸向對面手拿一只碗的人,從畫面上看,象是準備把碗中的東西過濾一下;另一人左手前伸,右手彎曲于胸前,站在盛滿酒的器皿中間,象在查點盛酒情況;還有一人作蹲狀,手捧一碗,好似在品嘗酒味。
           
    雖然整個釀酒場面雕刻的比較宏大,畫中的人物也非常忙碌,但看上去卻沒有一絲忙亂。
       
    手拿掃帚迎接賓客
      
    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禮儀,在世界上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在打虎亭漢墓中有一幅主人迎接賓客的石刻畫,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位主人在迎接賓客時,手中竟拿著一把掃帚。
      
    迎接賓客的石刻畫全部分布在打虎亭漢墓的前室中。在漢代,墓葬的前室象征著墓主人生前所居住“庭宅大院”的“前庭”,即墓主人生前迎接賓客的場所。在這里繪刻主人迎接賓客的石刻畫也是理所當然。
      
    在這些主人迎接賓客的石刻畫中,有反映主人接受客人禮物的;有反映主人迎接賓客時,主客之間談笑風聲的;還有反映主人家的仆人為主人登記賓客交來的禮品的。
    
     在打虎亭漢墓西墓前室東壁北端有一幅讓現代人感到奇怪的主人迎接賓客圖,圖上雕刻著三個頭戴平頂帽,身穿寬袖長衣的高大男人畫像,其中靠北邊的一人,雙手拿一件長柄掃帚作掃地狀,中間一人右手前伸端有一個盤狀物,形似客人向主人贈送禮品,南面的一人轉身向后,左手上抬敞開,作歡迎賓客狀。
      
    說這幅圖奇怪,主要是說在迎接賓客時,主人竟拿著一把大掃帚。如果是一個現代人,去親戚朋友家做客,看到主人在門口拿著一把大掃帚,多半會不高興,因為人們會想到主人有一種把自己掃地出門的感覺。經過記者翻查資料才發現,這竟是漢代,主人迎接賓客的一種禮儀,這樣的石刻畫不僅在打虎亭漢墓中有,在其他地方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類似的漢代畫像。
       
    記者就手拿掃帚迎接賓客的禮儀,詢問了許多專家,都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記者猜想,也許他們是取掃帚可以掃去客人一路風塵之意吧!(原標題:打虎亭漢墓系列之二 中原人吃豆腐早于東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