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2年,李湘生女士再次見到了自己的作品——仿宋天圣針灸銅人。
跟22年前一樣,人們依然驚嘆于作品的精致,因此媒體出現了銅人的照片,并稱之為全國惟一一尊宋代針灸銅人(見《新京報》2009年2月14日A06版“全套御醫器具首次亮相非遺展”)。恰恰是因為在《新京報》上看到了那張照片,李女士方得和銅人重逢。
這只是宋天圣針灸銅人傳奇經歷中的最新版本。圍繞著它的影蹤,近千年來各種逸聞趣事不斷上演。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創鑄針灸銅人,作為皇家醫學院的實驗道具。當年兩尊針灸銅人即鑄成,史稱“宋天圣針灸銅人”。銅人表面鏤有穴位,同時以蜜蠟封涂銅人外表的孔穴,其內注汞。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汞出;取穴不準,針不能刺入。這樣一來,能否“針入汞出”就成了醫師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標準化醫學模型,從宋代起各朝代都沿用這一方法培養和選用針灸醫生,以至針灸銅人成了“國寶”。不幸的是,宋天圣針灸銅人命途多舛。兩具銅人原本存放于開封大相國寺內,金攻破開封后將其帶至北方,之后一具銅人便下落不明。另一具銅人在歷經南宋、元、明代的磨難后,也于明景帝時不知去向。此后,歷朝競相仿制該銅人,一朝朝鑄造出多種針灸銅人,甚至還出現了女銅人、孩童銅人。至今,我們沿用的塑料、橡膠人體針灸圖形,就是模仿宋天圣針灸銅人而制成的。
1965年,在拆除北京元代城墻時人們發現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殘石。《圖經》即為王惟一所繪,并成為宋天圣針灸銅人的鑄造藍本。因仁宗皇帝視為珍寶,在其支持下,《圖經》被刻于石碑之上,以供針灸愛好者覽誦撫拓。可惜的是,明英宗為防止瓦剌進犯,開始加固京城的城墻,《圖經》石碑竟被劈毀當作磚石使用。該石碑修復整理后,還曾置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1985年,為了準備兩年后召開的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開封中醫學會決定仿造一具宋天圣針灸銅人。于是,當時在河南雕塑藝術創作室工作的李湘生接到了塑造銅人的任務。模仿的首要問題是找到原件。當時有傳聞說,日本發現了宋天圣針灸銅人,是真是假,不得而知。起初,日方同意中國專家前來觀摩銅人,但開價4000美元。后來,日方干脆就拒絕了中方參觀的要求,只給了中方4張復印的黑白照片。就憑著這4張照片,李湘生進行了幾個月的創作。她回憶道,在塑造銅人石膏模型時,并不是完全地“仿古”,而是有所創新。比如,由于宋人不懂解剖,因而銅人沒有肌肉線條,這次仿宋銅人則著意表現,可以說在造型方面的水平技藝已經超過原件。另外,宋代銅人的臉形是個缺憾,五官位置和表情都不像真人,本次仿造便著力打造了銅人的臉形,使其接近真人。
據李湘生女士介紹,宋天圣針灸銅人的身高為宋代御林軍的平均身高——172.5厘米,重約210公斤,全身共有657個穴位,無論是位置還是名稱都和今天的穴位不一樣。最難的是宋天圣針灸銅人的核心技術——“針入汞出”,當時國內還未發現有任何一具仿造針灸銅人能具備這項技術。所幸,經過和西安交通大學鑄造系合作,這項技術難題最終解決,仿宋天圣針灸銅人在兩年半后鑄成。1987年10月28日,在開封大相國寺的“重鑄宋代天圣針灸銅人館”前,舉行了有衛生部、河南省、開封市領導及專家出席的落成典禮儀式。1987年11月22日,仿宋針灸銅人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開幕式上亮相。《鄭州晚報》于1987年11月15日還刊登了介紹仿宋針灸銅人鑄造經過的文章,題目為《不是遠古的夢》。
在仿宋天圣針灸銅人獲得國家多個獎項后,它存放于開封相國寺針灸館。不過,它如原件一般神秘,不知何時也失蹤了,李湘生就再沒聽說過它的下落。2006年,針灸銅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年后,仿宋天圣針灸銅人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上現身,不過其軀干的前后蓋都被去掉了。李湘生在看到報紙上的照片后立即認出了自己的作品,隨后趕往展館,卻發現展覽中并無該銅人的詳細介紹,講解員只說這是宋代的。媒體和展方的表現,可謂為宋天圣針灸銅人的傳奇又添加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張浩) (原標題:仿宋針灸銅人"失而復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