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留住民族之根

2012/6/15 16:23:35 點擊數: 【字體:

 
    3處世界文化遺產,18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開封、洛陽、安陽被列入“中國八大古都”,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95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6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達到372項。

  這一個個數字顯示出河南厚重的歷史文化優勢。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傳承區和主要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重要的文化資源大省。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任光榮而艱巨。

  “在我省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除了有形的文化遺址得到保護和開發,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河南省財政廳教科文處處長王雪云介紹說,“十一五”以來,河南省財政累計籌措6.3億元,支持重點文物單位和大遺址搶救保護;累計籌措2398萬元,支持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保護和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給予補助,推進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發展。

  延續歷史文脈 提升文化品位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近年來,洛陽市把大遺址保護同舊城改造、旅游發展、文化產業和民生改善有機結合起來,隨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這一愿望正在變得更加真切,千年帝都再現歷史風貌。

  記者日前來到正在建設的大遺址保護工程現場看到,工地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隋唐洛陽城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建筑——明堂英姿初現,保護工程建筑為地上6層、高81.83米的圓形閣樓。

  據洛陽市文物局財務科科長劉潤麗介紹,現存的明堂遺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對其保護采取跨空結構建筑方式對原建筑進行復建,在外觀上清晰地再現唐朝時期的建筑風格,在內部功能設置上,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明堂遺址是大唐洛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部分。該公園占地10.59公頃,位于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主要包括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和天堂,宋代太極殿建筑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公園預計于今年4月完工并對外開放。

  洛陽市文物局副局長余杰告訴記者,在隋唐城遺址保護工程中,實施了核心區的拆遷整治,搬遷市公交公司、印刷廠等26家企事業單位,動遷居民800余戶,累計拆遷10余萬平方米;整體搬遷洛玻集團,把九洲池和明堂、天堂遺址連為一個整體。“為此,市財政先后投資17.6億元,其中投資4億元,建成了占地2800畝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等。”

  受到保護的不只是隋唐洛陽城。洛陽是大遺址分布集中的文化片區,先后有13個王朝建都洛陽,具有4000多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在洛河沿岸和附近區域,分布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宜陽韓城遺址以及邙山陵墓群等7處大型遺址。

  “近年來,國家實施大遺址保護工程,洛陽眾多的大遺址得以有效保護,城市的文化品位大幅提高,城市人文景觀和遺址公園大量增加,從而也帶動了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旅游業空前繁榮,服務業全面振興。”余杰說。

  據他介紹,除了加快大遺址保護立法,洛陽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在洛陽新區空間戰略規劃研究中,明確提出城市建設要避讓大遺址、保護大遺址、利用大遺址,讓每一處大遺址都成為一座美麗的遺址公園。

  同時,為徹底解決大遺址保護資金瓶頸問題,洛陽市政府批準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文投集團,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展示、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新模式。把大遺址保護同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旅游發展和民生改善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推進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表示,洛陽近幾年在大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對全國其他地方具有指導意義和示范作用。

  河南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該省已統籌做好洛陽、安陽、鄭州、開封等地的遺址保護和利用,探索大遺址保護機制。創造了遠離老城建新城的“洛陽模式”和地下封存、地面標識展示的“殷墟模式”,建成了一批考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成為提升城市品位、美化生活環境、促進區域發展的典范。

  變文物資源為產業優勢

  近年來,除了地下的大遺址保護,河南省財政還重點支持維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開封城墻外、商丘城墻、鞏義康百萬莊園、武陟嘉應觀、新縣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等100多處文物,同時,依托文物資源優勢,培育和打造文物精品景區,全省已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達到200多處。

  記者日前來到開封時看到,環城公園里處處可見歡樂的人群。這邊幾位管樂愛好者在古城墻下演奏,那邊幾位老漢把碗口粗的陀螺抽得呼呼轉,還有人把空竹抖得花樣百出,走廊下10多張桌旁老人們牌戰正酣……一位散步的老人說,天氣好時,每天公園里的人都超過200人。

  住在附近的閆先生告訴記者,“城墻搶救修復后,市民能在環城公園古城墻下的廣場上休閑娛樂,外地來的游客也增加了,周邊的房子也升值了。”

  看城墻,知開封。環繞開封四周的古城墻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墻之一,現存墻體是在清道光年間重筑的基礎上留下的。開封城墻現高8米、寬5米、周長14.4公里,青磚結構,是國內第二大城垣,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城墻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周璐介紹說,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城墻及其周邊環境曾經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地段護坡夯土完全缺失,保護范圍內各類建筑約30多萬平方米,城墻環境臟亂差現象嚴重。“2007年,中央決定全面啟動實施開封城墻搶救性保護工程。同年,財政部撥付首批補助開封城墻搶救性保護專項經費2000萬元,2009年補助1600萬元,2010年補助1000萬元。”

  根據國家規定,分三期實施城墻搶救性保護工程,第一期修繕南城墻,第二期修繕西城墻及北城墻,第三期修繕東城墻,同時配合城墻本體修繕,進行周邊環境整治及綠化工作,總投資約13億。

  開封市財政局副局長高曉燕告訴記者,截至2011年底,各級財政先后投入5億余元,對城墻本體進行修復,同時實施整治城墻周邊環境,共修繕外墻體5400余米,內墻護坡2600余米,修建城墻綠地公園長度約占城墻全長的30%。

  開封市文物局的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行城墻南墻大南門以東至東南角段墻體修復及周邊環境整治,西墻小西門以北至大梁門段墻體修復及內側環境整治。“通過對城墻本體的修復及周邊環境的整治,最終打造形成環城墻景觀帶,把文物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留下民族DNA

  在河南,除了有形的文化遺址得到保護和開發,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走進“汴京燈籠張”博物館,精美別致的宋式宮燈、風姿綽約宛如仕女的圓角宮燈、立體景觀汴京八景無骨花燈、造型逼真的千手千眼佛燈……200多盞彩燈流光溢彩,看得人興趣盎然。

  據了解,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汴京燈籠張”為清末藝人張太全的絕技,目前已經傳承到第七代。

  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丁衛衛告訴記者,每年國家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經費補貼一下發,工作人員就會第一時間將資金送到傳承人手中。平時,還了解他們的傳承境況,并鼓勵每位傳承人多授藝多帶徒。

  此外,近年來,開封市對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汴繡等重點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并拍攝了專題片。2009年,將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匯編成冊,出版《汴梁印記》一書,使更多人能夠了解非遺。同時,還開展了“非遺”普查、宣傳演出、展示館、研究基地建設等。

  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趙博介紹說,2009年以來,洛陽市共計投入186萬元,主要用于“河洛大鼓”建立傳習所、舉辦曲藝節、藝人演唱資料數字留存、舉辦培訓班等;“洛陽宮燈”建立傳習所、傳承人補貼以及編纂非遺匯編等。

  據介紹,近年來,河南省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方式方法,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楊志鈞窯”、“星航鈞窯”、汴繡、浚縣泥咕咕、汝瓷燒制技藝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省近50個生產性非遺保護項目2010年生產總值達20多億元,有力地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

  不僅如此,為了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根據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情況,2011年首批命名了洛陽、登封、溫縣、浚縣、滑縣等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市縣“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實驗區”,并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逐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從2008年開始,該省還創造性地組織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評選命名活動,并分別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較好地發揮了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

  據了解,基于河南大遺址保護方面的突出成績,在“十二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已將洛陽、鄭州兩個片區,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河南段三條線性遺產,鞏義宋陵、信陽城陽城遺址等19處大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保護項目。

  “不論物化的文物、遺址,還是非物質的民俗、技藝,都鮮活地見證了民族的發展與融合。中原經濟區戰略繪就了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奮斗目標,我們將繼續加大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進入文物保護領域,使文物資源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王雪云說。(原標題:留住民族之根)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財經報 2012-0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