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傳承文化 民間藝人困境中復活中華古燈

2012/6/15 16:29:48 點擊數: 【字體:

 
    南海網9月20日消息:夾紗燈、綴珠燈、料絲燈、蓮花燈、走馬燈、木版年畫燈、絹紗花籃燈、立體汴京八景無骨花燈、千手觀音千手千燈……這是一個燈籠的世界。


  開封市順河區理事廳街38號,一處略顯破舊的普通老宅子里,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燈籠被掛在宅子客廳的一根鐵絲上,電源接通,燈籠內透射出五彩繽紛的光,燈籠一旁的張金漢老人滿臉興奮。

  作為“汴梁燈籠張”的第六代傳人,張金漢自1991年退休后,致力于從歷史資料和典籍中尋找瀕臨失傳的中國古燈籠資料,然后結合家傳手藝用手工方式將其一一復原。

  “我現在是‘汴梁燈籠張’第六代唯一傳人,自小跟父輩學習制作燈籠,后來進了工廠工作。看著很多種燈籠的制作方式逐漸失傳,我十分心痛,這一傳承了數百年的民間藝術再不保護,就真的要失傳了。”張金漢指著鐵絲上掛著的一個燈籠告訴記者,因為復原工作極其麻煩,“僅這一個走馬燈就需要做一個月時間。”

  奔走四方挽救制燈手藝

  為了復原古燈,在過去的15年里,張金漢投入了所有的積蓄30萬元,用于購買制作燈籠的原材料,并到全國各地探訪搜集資料。作為操作室的張家宅子二樓的4間屋子內也堆滿了原材料和復原后又被拆開裝箱的古燈籠。“沒辦法,地方太小,做成后只能裝箱,千手觀音千手千燈有三米半高,千盞燈,你不知道有多好看!”張金漢對此頗為無奈。

  盡管幾經努力張金漢恢復了除角燈外所有的古燈,但現實的困難卻讓這門民間藝術瀕臨失傳。“我兒子張俊濤尚未完全掌握燈籠的制作方式,而制作間又太小,無法容納所有的設備材料,只能將復原的燈籠拆裝,并放棄一些東西。但如果這些東西沒了,我沒法繼續工作,兒子無法學成,這項藝術也就慢慢失傳了”。

  充滿傳說的民間絕技
  
        傳承了六代近300年的“汴梁燈籠張”在開封知名度頗高,開封乃至全國的古燈界都占有一席之地。據張金漢介紹,第一代創始人張泰全(1743年~1823年)能雕、會刻、會印,還能扎、能糊、能繪,奠定了家族制燈基礎,至第四代傳人張弘(1839年~1904年)時,“汴梁燈籠張”開始名聲大振。“光緒二十七年張弘同其3個兒子參與開封行宮制燈,慈禧、光緒入內瞻仰一周,‘行宮陳設壯麗,儼然內廷氣象,甚為滿意’,自此‘汴梁燈籠張’成名,以世居開封為榮”。

  “目前國內最知名的燈籠產地在四川自貢,但他們的燈品種單一,且全是用現代工藝制作,即便如此也是從我們這兒學過去的。”張金漢告訴記者,1959年、1964年、1984年、1985年開封市曾辦過4次大型燈展,每次都有全國各地的人來學習經驗, 自貢燈就是自貢人當時來開封學習,然后通過市場化道路聞名全國的。

        這一現狀讓張金漢感到痛心,作為古燈重要發源地之一的開封卻沒有好好利用這一資源,“古燈籠制作技術是通過客家人傳到南方的,但后來我到過江南很多地方,發現他們的燈品種都非常單一,這與大宋南遷后某個制燈藝人只會幾種燈的制作有關系,而且沒有人對燈的起源、種類做研究,而四川自貢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燈”。經過一番探訪后,張金漢決定利用家傳手藝全手工制作、復原古燈。

  而1990年,一位華僑的到來更堅定了他的決心,這位華僑輾轉江浙、西安、 鄭州等地,四處打聽最終才找到張金漢,當他來到張家看到屋子里吊著的一盞燈時激動地連稱:“就是它,就是它,我找了它好多年。”華僑激動的話語讓張金漢至今記憶猶新。

   “與時俱進”引進現代科技

  張金漢坦言,自己的思路始終不離市場。從1991年退休開始,每逢免費的博覽會、燈展,老張都要和老伴拉著一些簡單易攜帶的花燈去參加,老張還給自己印了名片和宣傳冊。“那段日子,每到過年時做兩三個大燈,就可以賺一兩萬塊錢”。

  但好景不長,2000年前后,相國寺市場取消了每年末的花燈市場,逐漸地沒有人再來要他的花燈了。開封不少做花燈生意的人也都走掉了。但這也讓老張有時間把眼光從純技術轉向藝術留存,研究起整個傳統花燈來。

  看似簡單的燈籠,卻是多種藝術種類的集合,“它要求制作者會剪紙、刻紙、繪畫、設計,還要求學會實體褶皺的制作,木版年畫燈的制作還要求制作者學會雕刻”。從小耳濡目染燈籠的制作,張金漢對這些技術并不陌生。

  雖然已是65歲的年紀,好學仍是張金漢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他的臥室兼工作室內,電腦、打印機一應俱全。

  “幾年前,我做每一個燈都要手繪縮微結構圖,畫一幅得花兩天時間,后來聽說街上有電腦繪圖,一看果然很神奇,我就動了學電腦的念頭。”張金漢說。60歲的他從拼音學起,如今不僅會用軟件繪圖打印,還有自己的QQ號碼和E-mail等年輕人玩的東西,并可熟練運用Photoshop設計圖案并直接噴繪,至今已用壞3臺電腦、兩臺打印機。

  看得出,與開封這個七朝古都的許多老藝人不同,張金漢并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盡管“汴梁燈籠張”的名聲很大一部分源于張家彩燈對開封傳統彩燈的繼承,但他設計制作的彩燈幾乎每樣都包含有現代科技的東西,一盞蓮花包圍的坐佛燈的燈瓣被他做得能開能合,形象生動,四周彩燈閃爍。“我雖然一直在復制研究古代彩燈,但科技發展了,再用老手藝做東西肯定沒有市場”。

  困境中出書光大傳統文化

  “現在的走馬燈都是電路控制旋轉的,過去沒有電,代代相傳的走馬燈都是怎么做出來的呢?”張金漢劃根火柴,點燃一根竹篾,然后把它伸進一盞掛起的走馬燈里,圖案隨著光亮逐漸開始旋轉。“這是中原彩燈的絕活,一米多高的大走馬燈正轉反轉都可以。燈圍的褶皺是我琢磨了兩年才弄明白怎么做的。”

而張金漢家里掛的另外幾盞燈,已經超出了“燈籠張”自家祖傳燈籠的范圍,料絲燈是泉州的一種古老的名燈,針刺花燈則是 浙江的名燈。這些都是老張多次跑到當地才學會的。
  “到現在除了明角燈外,能查閱到的古代燈籠我都掌握了其制作工藝,可以將其復原。”張金漢提到的明角燈是一種將羊角、牛角制作成直徑可達50厘米的圓形半透明膠狀體,將其貼在燈箱外壁上的古燈。

  為了解此燈的制作,他曾和老伴3次遠赴浙江東陽,因為他在網上搜索出當地有一位老人懂制作,但“我們2003年第一次到時,這位老人已經70多歲了,身體十分虛弱”,而這位老人也只是見過長輩制作,自己并不會。隨后張金漢又獲悉當地還保留著上代傳下來的數盞明角燈,于是再次請求看一看這些燈,卻被拒絕。當張金漢第三次再到東陽,其誠心打動了對方,“讓我們通過門縫看了看一盞大明角燈和幾盞小燈”。

        無法獲得此燈的制作技術讓張金漢十分遺憾,而目前明角燈的制作工藝已經失傳。

  張金漢在復原古燈這一民間藝術上的努力也獲得廣泛認可,1995年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8年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其“省十杰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今年他又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目前他正準備將自己的研究整理出書,初稿基本寫完,包括1000多張圖片和近百盞燈的詳細制作方法,“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學會制作古燈”。但現實的困境是缺乏資金,張金漢和老伴每月只有不到千元的退休金,除去基本生活開支外所剩無幾,出書的錢正在籌集。

 產業化運作的政府接力

  “像他這樣的老藝人,自費對傳統花燈進行系統研究非常難得。”9月19日,開封市文化局副局長葛艷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但她也認為,老藝人們單靠個人的資金和精力,去維持甚至發揚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力量是單薄的。

  葛艷麗說,作為文化部門,對以“汴梁燈籠張”為代表的開封民間藝術形式一直很關注,事實上,今年“汴梁燈籠張”已經被列入開封市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同列入的,還有另外十余種民間藝術形式。

  “最近國家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資金投入暫行管理辦法》,針對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金扶持有了規定,省里市里可能也會出臺配套政策,相應地針對省級、市級評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這對‘燈籠張’這樣的老藝人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葛艷麗說。

  但即便這樣,對開封這座有著古老歷史文化的城市來說,從政府財政那里獲得足夠支持仍是不現實的。一個事實是,相當部分優秀文化遺存的保護,前期努力依靠的仍舊是老藝人。

  “自從去年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市場銷售有了明顯提升,產業化還是拯救和發揚民間藝術的最好方式。”開封市一位對古文化遺存保護熟知的同行對記者說。

  據介紹,開封市文化部門已經啟動了市場化運作的民間藝術項目庫。包括“燈籠張”在內的一些民間藝術形式獲得了由政府統一向外界推介的機會,吸引外來投資。

  “文化傳承需要老藝人們的努力,也是政府的責任。”葛艷麗說。(原標題:傳承文化 民間藝人困境中復活中華古燈)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06-09-20
0
下一條:張俊濤上一條:留住民族之根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