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治河歷史 傳承黃河文化
2012/3/19 11:41: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光陰似箭,歲月匆匆,黃河博物館已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追憶往昔,曾擁有過的輝煌和榮譽使人振奮、自豪;展望未來,備覺擔負的責任重大。
曲折歷史
黃河博物館前身為1954年冬成立的“治黃展覽會”。1955年,“治黃展覽會”在鄭州舉辦《治黃展覽》,是為博物館的發端。1956年,在當時國家經濟還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在鄭州興建現館。1957年7月,館舍建成后定名為“治黃陳列館”,是當時全國僅有的30多個博物館之一。自然災害時期,館舍關閉。1972年10月,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20周年,重新開館,館名遂改為“黃河展覽館”,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87年6月,隨著治黃宣傳事業的發展需要以及館藏文物標本資料的增多,又改館名為“黃河博物館”,舒同先生題寫了館名。
鑄就輝煌
1955年,為配合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河治理規劃”,展覽會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故宮東華門傳心殿、天津及黃河流域流動展出“黃河展覽”,接待了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以及外國元首、社會知名人士、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等在內的國內外觀眾129萬人次,開創了治黃宣傳史上的一個奇跡,許多人就是看過展覽后走上治黃崗位的,為促進治黃和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黃河展覽館成為水利系統乃至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外事接待和旅游單位,著名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女士曾三次到館,每次參觀她都興致勃勃,贊不絕口。1991年,黃河博物館被鄭州市命名為首批“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此后,又被黃委、團中央、鄭州市授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動基地”、鄭州市首家“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建館50年來,黃河博物館舉辦了幾十次大型展覽。1989年,協助臺灣《大地地理》雜志社在臺灣大地藝術中心和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了《黃河·黃土·黃種人》展覽,引起轟動,展期一再延長。1991年9月,配合世界女市長、女企業家研討會,在三門峽市博物館舉辦《治黃成就》展覽,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1992年,參與黃委組織的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和鄭州黃河博物館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40周年黃河畫展》,得到全國美術界的積極響應,博物館借此還收藏了劉大為、鐘涵、白庚延等國內著名書畫家的名品。以后,博物館陸續舉辦了《神秘的恐龍世界》、《第二屆全國水利藝術節美術、書法展覽》、《炎黃藝術拍賣行拍品展覽》、《第五屆中國河南省、日本國三重縣職工書畫攝影作品展》;歷屆《北京國際水利水電技術裝備展覽》(黃河展區)、《第二十屆國際大壩會議展覽會》(黃河展區)、《世界珍稀蝴蝶展》、《關愛母親河——惠懷杰大型攝影藝術展》、《中國農耕文化展》、《三條黃河建設展》、《黑河攝影展》、《秦始皇兵馬俑工藝晶展》等,社會效益巨大。
經過50年—的發展,黃河博物館從最初單一的展覽功能發展到現在集收藏保護、陳列研究、宣傳教育、旅游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博物館,成為水利系統最具規模、最具特色的水利行業專題博物館,成為普及水利科學知識、傳播黃河歷史文化、宣傳人民治黃成就、倡導社會樹立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患災害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并被編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國博物館大觀》、《中國博物館志》、《中國著名景區景點名錄》、《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等多種大型辭書中。《人民日報》***版編輯的書刊、科技日報、河南電視臺、大河報、東方今報、鄭州晚報、鄭州電視臺等多家社會媒體多次對黃河博物館進行過宣傳報道。
歷史選擇
盡管黃河博物館建館以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社會效益巨大,但由于現館建筑面積狹小,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博物館文物收藏、陳列研究、宣傳教育和休閑娛樂等基本功能的需要,同時,黃河博物館主體建筑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破舊不堪,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主體建筑經鑒定為“整幢危房”。因此,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黃河博物館就提出了《重建黃河博物館方案》,從1995年開始,博物館的重建工作即列入黃委黨組重要議程,黃委前任主要領導綦連安、鄂竟平都對博物館建設提出明確要求。2001年11月,李國英主任專門到博物館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現有館舍已經超過使用年限,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加固或改建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抓緊做好黃河博物館重建的各項前期工作。在黃委黨組的積極推動下,博物館新館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各項前期工作全面鋪開。黃河博物館新館建設還得到水利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汪恕誠部長多次過問新館方案和建設情況,還從哲學的角度解析黃河博物館的定位、展示主題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由于黃河博物館現館舍屬于鄭州市目前保存極少的20世紀50年代建設的仿歐建筑,鄭州市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對現館舍要作為文物進行保護,不宜拆除。同時黃河博物館現館址占地狹窄,用地規模較小,不宜建設現代型的博物館,考慮到今后發展;要求黃委另選新址重建并提出以另行無償劃撥土地置換現博物館的方式,解決新建黃河博物館的建設用地問題。黃委經過認真地調研論證,選定鄭州市迎賓路與花園北路交叉口東北角處作為新館址并通過專家充分論證確定了新館方案。可以說,建設新館,發揮窗口作用,全面宣傳水利部新時期的治水新思路和黃委黨組“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以及“1493”治河體系,為治黃宣傳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已經成為歷史的選擇。
厚重責任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人民與水休戚與共的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黃河流域內留下了豐富的自然和歷史遺存,這些遺存是揭示黃河自然歷史、文明內涵、河流倫理乃至建立“維持黃河健康生命”體系等方面的珍貴實物資料,是我國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財產;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科學研究價值。黃河博物館作為記錄歷史的載體和窗口,有責任、有義務把幾千年黃河治理軌跡完整地記錄下來。
收藏、保護、研究并陳列展示黃河自然與人文歷史遺存資料,為治黃事業服務,滿足社會需求,是黃河博物館特有的職能,某種意義上,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機構、宣傳媒體所不能替代的。新館建設項目完成后,黃河博物館將成為我國首座現代化、多功能的水利行業博物館。這里將陳列黃河自然史、黃河文明史,黃河水利史、現代治黃發展等內容,還將大量舉辦反映時代水利和社會其他相關方面熱點內容的展覽,使更多的觀眾更深入了解黃河、關注黃河、支持黃河的治理和開發,這也是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
黃河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不僅需要社會廣大民眾和黃委職工的殷殷支持與關懷,而且也需要一代代甘于默默無聞、潛心研究、無私奉獻的人們去努力,去創業!我們衷心感謝水利部老領導張含英同志的子女將珍藏的張老治黃手稿、書籍和一批珍貴圖片音像資料和遺物捐獻給黃河博物館;我們衷心感謝大河上下諸多像鄭州市黃河河務局一樣無私支持博物館工作的基層治河單位;我們衷心感謝老一代無私奉獻的博物館工作者,是他們奠定了博物館堅實的基業。
黃河博物館燦爛的過去已經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后者,我們將矢志不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再造輝煌,把黃河博物館建設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并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水利行業博物館。(原標題:凝聚治河歷史 傳承黃河文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