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裝,是河南省嵩縣民間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社火表演。
背裝,在民間故事中又稱垴裝,由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舊縣鎮西店村從先輩文化遺產眾多項目中經十幾代人繼承、改進,并結合現代雜技藝術發展起來的民間絕技。背裝藝術造形獨態,設計精密,故事性強,反映了嵩縣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同時也創造演繹了燦爛的民間文化與藝術,展現出民間藝術的魅力。背裝藝術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與舞獅、旱船、鼓鐃等民族藝術相比,更具藝術感染力。
背裝,屬造形藝術,以表演故事為主。其故事情節大都取材于群眾喜聞樂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如哪咤鬧海、七仙女送子、丑三打柴等。表演者大都以戲劇生、旦、凈、末、丑進行化妝和表演。每個故事情節的表演小組稱為“一垛”,每垛分上,中,下三部分,用鐵架和裝飾品固定在一起,既可各自表演,又能相互配合,組成一個故事整體。上層表演者稱“上裝”,多為男女兒童或幼兒表演;下層表演者稱“下裝”,統一由經過嚴格訓練且熟練掌握技術技巧的成年人表演;中間稱“中節”,主要是與故事相關的裝飾設備,承上啟下,展現故事情節,給人聯想,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每次背裝演出的垛數和參演陣容可大小調整,表演的故事一般都在十幾垛以上,陣容龐大,氣勢壯觀,場面熱鬧。表演時,配備有銅器和鼓樂隊,鼓嚓喧天,氣氛熱烈。整個故事的表演通過上、中、下演員各自藝術與技巧的展現,并采納高蹺、雜技等的藝術手法,各垛情節各具特色,內容豐富多彩,其表演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有懸空翻身的,有上、下武打的,有高蹺表演的,甚至有年僅數個月大小的幼兒在表演中酣然入睡或哇哇大哭,各露風采,各具引力,給觀眾一種揪心吊膽、眼花繚亂、開懷大笑、浮想聯翩的藝術感受。(原標題:民間藝術--河南舊縣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