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天下的洛陽牡丹,令我心儀已久。今年五一節前,我終于得以一償夙愿,有幸前往古都洛陽,觀摩并領略了第30屆洛陽牡丹文化節的盛況。
牡丹是中國名花之一,天生麗質,雍容華貴,素有“花王”之稱。我到達洛陽的時候,正是牡丹花開最旺盛的時節。只見洛陽國際牡丹園和中國國花園內數十萬株牡丹競相綻放,“姚黃”超逸群卉,“魏紫”嫵媚多姿,“歐家碧”晶瑩剔透,“洛陽紅”傲骨怒放,“煙絨紫”墨里含金,“飛燕紅妝”花團錦簇,“酒醉楊妃”姹紫嫣紅,“凌花曉翠”艷冠群芳……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我興致勃勃地徜徉在牡丹園里,園中一望無際的牡丹花爭奇斗妍,形成花的海洋,赤、橙、黃、綠、青、藍、紫交相輝映,蜂戲蝶戀,鳳舞龍翔,汪洋恣肆,數十萬株牡丹五彩繽紛,蔚為壯觀。我置身于此地,沐浴在花香之中,被無邊的花海團團包圍,頓覺亦仙亦幻,心曠神怡。
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這里出了105位皇帝。洛陽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譽。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故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之稱。
據記載,洛陽為中國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洛陽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聞名遐邇,還以其萬紫千紅、瑰麗多姿而獨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圣地。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考察時說:“牡丹是我國的國花,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陽牡丹為花中之冠,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開時節,古都洛陽花海人潮,萬人空巷,競相爭睹牡丹的天姿國色。
盛唐時代,在洛陽出現了從事牡丹種植行業的專業人員。“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異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牡丹的顏色或殷紅、或深紫、或桃紅、或通白、或鵝黃,真可謂萬紫千紅,爭奇斗艷。后唐莊宗曾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其規模不亞于長安唐宮。
北宋時,洛陽牡丹規模為全國之冠。牡丹出“洛陽者,為天下第一也”。洛陽人對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謂天下真花獨牡丹”。“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況為遨游。”洛陽人養牡丹、賞牡丹已成民風。其時,牡丹的栽培技藝普遍提高,在播種繁殖的同時,用嫁接的方法固定變異,使得新品種不斷出現。名冠神州的牡丹極品“姚黃”、“魏紫”就在那個時代出現了。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牡丹栽培中心,同時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的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全世界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洛陽具有豐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繪畫、刺繡等民間文藝內容豐富,廣為流傳。由于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于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人們把牡丹比作造福人類的天使、反抗強權的正義化身,把她塑造成美麗、善良的仙女,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規模、豐富的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馳名華夏,香飄***。歷代騷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贊美牡丹的詩文。大詩人李白的《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名句;劉禹錫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更是家喻戶曉;白居易的《買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敘述了當年人們到集市上購買牡丹花的情景;邵雍的名詩《洛陽春吟》“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則是對當年洛陽花市的真實寫照。
關于洛陽牡丹,還流傳著許多趣聞軼事,據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之風俗記第三》載,宋時有一復姓東門、人稱“門園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請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來年春天見花再付錢,接活一株,價值五千。張幫基《墨莊漫錄》亦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有一位歐姓花師,用藥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開淺碧色,人稱“歐家碧”,極為珍貴,每年作為貢品,供奉朝廷。
傳說唐后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于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干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開得更盛。
洛陽牡丹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始見于唐代記載。白居易《移栽牡丹》詩中有“金錢買得牡丹栽”的詞句。其價值有數十千買一株的,有數千買一株的,還有“一朵值千金”的。牡丹花王姚黃、花后魏家花嫁接苗的一個接頭竟值錢五千。明代亳州人尚以黃金購洛陽牡丹一株魏家花者。
據導游介紹,1982年9月,牡丹被定為洛陽市“市花”,此后每年都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年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30屆牡丹花會。2010年11月,洛陽牡丹花會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2012年的洛陽牡丹文化節,從4月5日到5月5日,為期一個月,是牡丹花會升格為國家級節會后的第二屆活動,以“花開五洲、情系洛陽”為主題。
洛陽牡丹得到大自然的愛憐,得到上百位皇帝的垂青,得到天下百姓的鐘情,得到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定然會綻放國色天香,展示萬種風情。正如唐代大詩人皮日休《牡丹》詩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每當清明和谷雨前后,古都洛陽舉城歡樂。一株株牡丹枝繁葉茂,吐露嬌蕊,生機盎然。來自中華大地以及世界各國的觀光客,懷著極大的興趣,向洛陽的各大公園涌去。人們皆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陽牡丹為此生莫大的榮幸。唐詩人徐凝《賞牡丹》:“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正是這種盛況的生動寫照。
春日到洛陽觀賞牡丹已是一種風俗,從古至今沿襲不變,并且越來越盛。賞花的時間自花開至花落。花開之時,也是全城沸騰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謝之后,古都洛陽才漸漸趨于平靜。
“今日牡丹花更好,四海賓客爭相來。”在洛陽牡丹綻放的日子里,花開如海,人似潮涌,中外游客跋山涉水,遠渡重洋,慕名而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無不為這“花中之王”所傾倒。
古都洛陽之行,我每天都沉醉在牡丹花海之中,我已感受不到“本我”的存在,仿佛自己已幻化成一位飄逸的牡丹仙子……(原標題:唯有牡丹真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