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的他已經老了,耳聾眼花,做起來越發慢了。
純手工制作宮燈 洛陽就他一個人
洛陽市老城區八角樓,是當地最繁華的地方。附近鼎新路4號院,一棟昏暗的老房子里,王福信正埋頭剪紙。
小煤爐小火熬著膠水,已經用了80多年的木鉆子——全是舊時模樣。
84歲的王福信,是洛陽王家宮燈唯一的傳人。王家世代做宮燈,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還專門成立了洛陽宮燈廠,制作宮燈送往北京天安門和故宮。如今,會手工制作宮燈的老藝人,洛陽僅剩王福信一個人。
這幾天,王福信比往常更忙。一些單位慕名前來,要做花籃和五星燈。王福信本不想接這些活兒,但拗不過熟人說,便接了。
兒女們來幫忙,他在一邊盯著,不時訓兩聲:“紙要扭著貼,干什么都要有個章法。”
他的四女兒悄悄說,原本不用費這么大事,但父親不依,依然所有活兒都要手工做。
很快,拿花籃的人來了,等不及自己拿著花就往上貼:“晚上掛那里,誰能看清楚。”
王福信耳背,這話他自然聽不見。
一個燈籠有72道工序,他不允許有絲毫差錯
花籃拿走,人家讓他說多少錢,他扭捏了半天說:“先拿走吧,回頭再說。”最后,十幾個燈,人家留下800元走了。
女兒王建華很無奈,“一群人沒日沒夜趕了5天,這點錢連手工費都顧不住。”
耳聾后,王福信說話也不大利落,記不住多少東西,但提起宮燈卻講得頭頭是道。
他房間里的,都是古舊的宮燈式樣。白色的是唐朝的樣式,就是常見的在家宅上寫“張”、“王”姓的那種;紅色的是清代的,喬家大院掛的就是這種。他做了個黃色的桌燈,“跟乾隆用的一模一樣。”
他的宮燈用料極其講究,燈架只有用洛寧一個地方的竹子適合,柔韌性剛好,年久也不生蟲;燈籠身上的綢子,要從杭州買來,要上等桑蠶絲,晶瑩透亮,放上幾十年依舊通透;粘的膠是自己熬制的,火候要到,不然就容易開裂;扎燈籠的手勁,力道也要恰到好處。
72道工序,他不允許有絲毫差錯。
最怕沒有人接替他
2008年,王福信成為洛陽宮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時本來要申報國家級的,因為無人愿意繼承,終究作罷。
他的孩子們,都有工作和優厚的生活,沒人愿意做這種出力不掙錢的事。
他的六女兒在加拿大經商,多次提出要把他接過去。舍不得燈籠,王福信始終沒同意。
他的大兒子王建水,今年已經63歲。王建水也做得一手好宮燈,“甚至要強過老一輩的師傅”,只是他不愿繼續做這個。
作為王家長子,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學,雖然做得很好,但并不那么喜歡。“手工制作沒有市場。做這個太費工夫,遠沒有機械做得快。以后有人讓做就做,沒人就算了。”
王建水走了,老屋里留下王福信一人,繼續做他未完成的“子母燈”,用老鉆子一點一點地鉆孔。
王福信始終不愿用機械。在他看來,那樣做出來的燈,沒有了竹子的清冽和蠶絲的溫潤,終究失去了幾分靈氣。(原標題:走近洛陽宮燈手藝人:72道程序不容絲毫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