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以為,春節前后的古玩城里應該是最熱鬧的,不想,卻是冷冷清清的淡季,其中的原因暫不去考究,也樂得在冷清的古玩市場摩挲冷門偏僻的藏品,燈籠收藏便是其一。
除夕過后,走親串友,轉眼到了小年。元宵節比之除夕,更像是狂歡的節日,到處張燈結彩,這里要張的燈,即為燈籠,又稱燈彩,收藏品講究一個歷史淵藪,起止流變,燈籠也不例外。中國傳統文化色彩里,燈籠總是典型的符號,似乎所有的古代影視作品中,都少不了暗夜中一串燈籠高掛門樓的蒙太奇,好像深入到先賢祖輩的骨血之中,同那些雕梁畫棟,深院重門一樣屬于每一個朝代。其實,燈籠的發明和應用遠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般久遠,西漢時期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燈籠,于今也不過一千八百多年,相對于高古陶瓷,青銅酒器,遠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燈籠產生得晚,消失得也干凈,雖然我們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大紅燈籠高高掛,但燈籠是燈籠,歷史歸歷史,盡管我們仍然可以拿出一千八百年前的竹簡絹帛,卻似乎再也無法復原漢唐氣魄了隨風搖曳的燈籠。
說得如此遙遠慘淡,前朝舊時的燈籠注定被人遺忘,奇巧精致的式樣注定只靠手眼傳承,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上,前院后巷中懸掛的燈籠總是今年的工藝。對了,年的味道寓意著新春來到,萬象更新,去年的舊物自然不能彰顯色彩,如同門楣上的春聯一般需要年年更換。不管怎么說,燈籠的功用和宿命使得其不能久存,自然收藏者也少之又少,然而不管歷史怎樣啟程轉折、風云變幻,燈籠總是中國人喜慶祥和的象征。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不但處處懸掛燈籠,同時也將生活的喜怒哀樂、情趣愛好統統融入燈籠的制作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精致典雅的工藝水平。燈籠來自于生活,除了簡單照明的原始功用,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象征,人們綜合樓繪畫、書法、剪紙、扎捻、刺縫等工藝,利用一切可用之物,因時因地取材而就,同時形成了不同功能與寓意的燈籠:宮燈豪華富麗,即代表婚娶喜慶;竹篾燈素色淡雅,即代表喪葬余哀;字姓燈刻劃府第,即代表門楣興旺。在所有種類的燈中,以宮燈最為著名。
宮燈是燈籠的進化品類,出身高貴,它創自東漢,盛于隋唐,久傳不衰。相傳漢光武帝建都洛陽后,為粉飾太平,于元宵佳節在宮廷里張燈結彩,大擺宴席,盞盞宮燈,各呈艷姿。后來,宮燈的制作技術,逐漸傳出宮廷,流向民間。“宮燈”之名,即由此得來。縱觀宮燈發展史,無不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息息相關。社會穩定,經濟發達,宮燈則勃興發達,一經戰亂,烽火遍地,民不聊生,宮燈則衰落不聞。由此可見,宮燈不僅是歷史盛衰的見證者,也是政治清明的試金石。
如今,無論是燈籠還是宮燈,觸目可見的是現代的工藝品,于是,人們在歡慶欣然的背后總對燈籠的前世充滿遐想。古代的燈籠又是怎樣,燈籠的光芒能否傳照千載于今日,于是,燈籠也成為了有心人的收藏愛物,并視若珍寶。有的燈籠因為體積大,保存不便,收藏者不惜將燈籠小心翼翼地拆開,將布、竹子等分門別類地收藏起來,給它們編上號碼,以節省空間,用心良苦無以言表。
相信在不遠的藏市中,燈籠一定是會成為閃耀藏友的收藏熱點,慕然回首,高高懸掛于國寶展廳之中。(原標題:宮燈高掛誰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