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偃師市緱氏鄉滹沱西南景山之巔的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其北為哀皇后的寢陵,俗稱“娘娘冢”。據新舊唐書記載,李弘,字宣慈,生前為太子,上元二年(675年)不幸暴死,詔贈謚為“孝敬皇帝”,時年24歲。葬于緱氏景山,廟號“恭陵”,“制度盡用天子禮”。次年太子妃亡,九年后追謚“哀皇后”陪葬恭陵。
恭陵南依嵩山,北臨洛河,東南群山環抱,西北崗巒疊起,山川如畫,景色宜人。“太子冢”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這長440米。陵側有唐高宗親自撰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陵園東北角50米處,有一方錐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底邊長寬各40~50米,殘高13米。陵墓周圍有12個小土丘系當年的門闕和角樓,遺址原有神墻圍護,四面神墻的中部各置神門,以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南神門寬30米,門闕外10米有立獅一對、石人三對,飛馬、華表各一對,其余三神門外分別為一對座獅。恭陵石刻,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精美,形象生動,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境界,堪稱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整個陵墓布局極為嚴整,制度盡用天子之禮,是唐初“號墓為陵”規制的一處完整實例。這種帝、后同塋而不同墓的合葬方法,顯然是仿照了西漢帝陵的埋葬制度。1998年,不法分子炸開哀皇后寢陵墓道,從一個壁龕中盜出文物64件。后經公安干警的日夜奮戰,被盜文物如數追回。這批文物多為釉陶器和彩繪陶俑,其釉色之美、彩繪之精,是以往發掘唐代文物中所罕見的。尤其是出土的彩繪陶俑,色彩鮮艷如初,衣紋服飾清晰可見。有彩繪騎馬擊鼓俑,頭戴披肩風帽,著右衽長袍,坐于馬上,左手牽繩,右手作擊鼓狀;有彩繪騎馬的男裝女俑,表現出青春少女頭戴男式黑色幞頭,發髻垂于腦后,身著翻領大衣,腰束帶,足穿黑靴,雙手做牽繩狀端坐馬上;有彩繪騎馬幞頭男俑,深目高鼻,滿臉胡須,著翻領緊身窄袖長衣,腰系帶,足蹬黑以尖頭靴,雙腳踏于馬蹬之內,端坐馬上,似為胡人騎馬的形象;有彩繪騎馬女俑,頭束高髻,上穿圓開領緊身窄袖短衣,上穿長裙,帔帛搭于肩后;彩繪騎馬風帽男俑,頭戴披肩風帽,著右衽寬袖長衣袍,雙手置于腹前,下著褲,足穿黑靴,踏于馬蹬內,端坐馬上;彩繪高髻女立俑,頭梳高髻,面龐清秀而豐潤,內穿方領緊身短襦,酥胸半露,雙手拱于胸下,下著藍色長裙,裙下露出淺藍色尖頭鞋,身段輕盈婀娜,風韻卓絕,洋溢著青春之美和生命活力,是唐代彩繪陶俑中的精品;彩繪雙髻女立俑,頭梳雙髻,面部圓潤,細頸削肩,身材修長,眉清目秀,內著紅色方領緊袖短襦,胸前飾寶相花,袒胸,搭綠色帔帛,下著短袖曳地長裙,雙手拱于胸前;彩繪風帽男立俑,頭戴風帽,身著紅色窄袖緊身長衣,上飾寶相花,腰系帶,內著緊身圓領綠色襦衣,雙手拱于胸前;彩繪幞頭男立俑,頭戴黑色幞頭,身著窄袖緊身衣長袍,墨畫腰帶,上著黑靴,雙手拱于胸前;彩繪騎馬吹奏俑,頭戴黑色小冠,冠頂高扁,上身穿交領窄袖衫,下著袴、靴,騎于馬上,作吹奏狀。在這批彩繪陶俑中,所塑造出來的男女俑像以及馬的造型等各不相同,在人物面部的描寫上,一般是墨畫人物的眉、眼、須,嘴唇點紅,服飾或馬俑上的墊氈,飾寶相花紋飾。不同顏色的服裝,配以紅、黃、黑線繪制的馬鞍,是這批騎馬俑最突出的特點。女俑形象優美典雅,或站立或騎于馬上,彩繪服飾是唐代宮廷及貴族府第侍女的標準打扮,極具時代的氣息。表現出唐代由于中外交往的頻繁,社會風尚一改唐前宗法與禮俗的束縛,博采眾長,呈現出自由開放的姿態。
唐恭陵石雕坐獅 坐獅高2.3米,踞坐于三層方形石坐上。顎下須毛三綹,肘部有飛毛,長尾甩在左腋下。坐獅刻畫靜中有動,十分傳神。
繪彩騎馬男俑 唐代,河南偃師恭陵哀皇后墓出土。三件陶俑中,一件為騎馬吹奏俑,頭戴黑色小冠,冠頂高扁,上身穿交領窄袖衫,下著褲、靴,騎于馬上,作吹奏狀;一件為騎馬擊鼓俑,,頭戴披肩風帽,著右衽長袍,坐于馬上,左手牽繩,右手作擊鼓狀;另一件騎馬男俑,為胡人形象,深目高鼻,滿臉胡須,著翻領緊身窄袖長衣,腰系帶,足蹬黑色尖頭靴,雙腳踏于馬蹬之內,端坐馬上。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男女俑像及馬的造型各不相同,在人物的面部的描畫上,一般是墨畫人物的眉、眼、須,嘴唇點紅,不同顏色的服裝,配以紅、黃、黑繪制的不同的馬鞍,這批騎馬俑最突出的特點。(原標題:號墓為陵——偃師李弘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