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之旅——石窟記憶,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屬洛陽八景之一,洛陽南郊東西的山對峰,伊水東流,形若門闕,隋唐時遙對皇宮南門,故稱龍門。
未到洛陽之時,已聞洛陽之名!
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屬洛陽八景之一,洛陽南郊東西的山對峰,伊水東流,形若門闕,隋唐時遙對皇宮南門,故稱龍門。
世界上許多民族文化的傳承,大多以石頭為載體。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以石刻的形式記下了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世紀之間的那些古老的而富有價值的但已經消失了的文明,堪稱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豈有不看,不拜,不敬仰之理?
去年中秋之際有幸來到洛陽,一睹龍門風采。一下火車就想著:走,看龍門去!那份雀躍,那份期待,那份驕傲和那份不安,至今讓我難以釋懷。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但我卻覺得很長很長。就這樣我到了龍門鎮(zhèn),沿著遺留著隋唐古漢的龍門鎮(zhèn)往南走,便可望見緩緩北流的伊水河。秋高氣爽,風和日麗,伊水河靜靜流淌,兩岸楊柳輕拂,隨風飄蕩,婀娜著向人民展示著迷人的風姿。薄薄的輕霧,在水面上浮起,遮得遠處的游人若隱若現,似在畫中又宛若仙境。雄偉的石拱橋如長虹臥波,似蛟龍戲水,橫跨龍門口上。站在橋上,憑欄四顧,遠處青山如畫佇立兩岸,山上,林木蔥蘢,鳥名婉轉,碧泉飛濺,滾珠落玉。
進入石窟,也就走進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淵源深邃睿智之處。據史料上記載,龍門石窟開鑿于公元493年,北魏文帝遷都洛陽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期,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多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多個,遺像十萬于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余座。進入西山石窟,拾級而上,潛溪寺便映入眼簾,這是北端的第一個石窟,洞高9.3米,深6.65米。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順彌坐上,面部豐滿,胸部隆起,姿態(tài)靜穆慈祥,衣紋斜垂座前../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菩薩,面部圓潤,雙目含蓄,從分展現了初唐時期的純樸,開放的民風和當時雕刻的藝術風格。
沿石階前行十幾米,便到了石窟最著名的洞窟賓陽三洞。賓陽三洞中的賓陽中洞也叫賓陽洞,又在此三洞中最為出名。此洞前后用來24年才竣工,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也是用工最多,最富麗堂皇的一座洞窟。洞內有大佛像十一尊,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修長,高鼻大耳,體態(tài)端詳,微露笑意。左右兩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畫,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杰作。
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雕滿了小佛像,很多僅一寸之長或幾厘米之高!我們不得不稱贊那些雕刻巧匠們!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寶座之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壁頂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體態(tài)圓潤豐滿,姿勢優(yōu)美。讓我不禁遐想:女佛像都這么漂亮?誰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不禁說到:后面還有更好看的。
繼續(xù)沿階前行,便是藥方洞,右陽洞,火燒洞,石窟寺,八作寺,極南洞。這些洞窟各有千秋,其雕刻藝術也都蔚為壯觀,讓人嘆為觀止。
龍門東山,又名香山寺,在伊水河東岸,因因出廬香葛而得名。其北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園白園所在地,周圍翠柏環(huán)繞,風景異常優(yōu)雅。峰南香山寺,晨鐘暮鼓,香煙繚繞,寺內僧人靜坐誦經,游人如織。
從香山寺出,天色已近黃昏。在石拱橋上走,看落霞與孤鶩齊飛,賞秋水與長天一色。游人漸漸的少了,但足以領略到了我中華民族能工巧匠的雕刻藝術和本身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實屬世界罕有之物,難怪會有人在龍門石窟的佛像之前抱頭痛苦!
龍門石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最大的僅存的雕刻藝術石窟.。追溯到源遠流長的歷史,拂去千年歲月的風塵,龍門石窟,這條時刻藝術奇葩,將永遠綻放在世界的東方!龍門石窟,這顆歷史文化的珍珠,將永遠璀璨在世界的東方!(原標題:洛陽龍門石窟之旅——石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