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金有價玉無價”。融入人類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玉雕,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精明的鎮平人從中發掘其魅力。
1975年3月,位于鎮平縣城東的安國遺址龍山文化層出土了兩枚圭形帶穿獨立鏟,其造形逼真,工藝精湛。這一重大發現將鎮平人利用玉石制作工具的歷史定格在4000年前。
如今,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珠寶玉雕加工基地,從業工人達13萬,建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12個,產品有100余類5000多個品種,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6年3月,鎮平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玉雕之鄉”。經歷無數次鎮平人的精雕細琢,這一體現華夏民族辛勤與智慧的東方藝術瑰寶,越來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一
鎮平人為封建時代的宮庭府第呈上了最美、最珍貴的炫耀資本,既豐富了妃嬪、佳麗們的生活,帶給她們無盡的遐想,還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秦朝宰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曰:“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女高之衣,錦鄉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治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宛”即南陽,秦漢時代,鎮平屬南陽郡,“宛珠之簪”實則為鎮平之簪,是做為貢品專供帝王欣享的。
東漢張衡在《南都賦》中說:“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隨珠夜光,珍羞瑯瑯,充溢園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瑯”。真切地描繪和反映了鎮平玉雕頗具規模的生產狀況,此時的工藝水平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另據《鎮平縣志》記載:早在宋元時代,玉雕工藝已由北京、蘇州等地傳入,兼有京津工藝之渾厚,蘇杭工藝之俊秀,產品已開始向東南治海商人出售并轉賣到***。玉雕由單純的觀賞發展到觀賞與經濟創收并重的階段。隨后的數百年間,鎮平玉雕漸成行業,部分民間藝人開始在南陽開設經營玉器的門店,聲名遠播。1915年,袁世凱稱帝后,鎮平南出了一套玉石酒器。袁世凱病重時,又命人到南陽請石佛寺鎮賀營村仵永甲為其制做香爐、化錢爐、元寶、龍錢、鳳錢等祭品;這些世人關注的精制珍品又隨這位短命皇帝葬于墓內。這段時期的玉雕雖不乏精品,但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
鎮平玉雕就象一株貧脊干旱土地上的幼苗,得不到陽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潤澤,一直處于緩慢發展階段。
二
新中國成立后,鎮平玉雕如逢甘霖,快速發展起來。不遠規模上仍以家庭作坊為主,設備簡陋,技術落后,原料短缺,品種單一。為改變被動局面,1956年天津口岸直接派技術員赴鎮平進行技術指導,并現場收購,玉雕加工在質和量上開始突破。1958年至1973年底,鎮平新發展玉器廠139個,從業人員達5400個,玉雕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玉器生產和銷售逐漸走上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道路,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較為復雜的人物、花鳥、爐熏、獸類等不斷被開發出來。1974年玉器收購額為946.6萬元,成為河南省外貿系統第一個超900萬元的縣,受到國家表彰。1976年,沿襲數千年的手工磨車完成了歷史使命,電動高速玉磨車床和先進和鉆石工具替代了原始的加工工具,生產效率提高100多倍;開采技術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千年之外的玉料源源不斷被送往鎮平,玉料由獨山玉、岫玉,擴展到青白玉、碧玉、人造玉、翡翠、珊瑚、紫晶、孔雀石等20多個品種。
改革開放后,鎮平玉雕進入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玉雕呈現幾個特點:
一是玉雕規模空前宏大。玉雕做為富縣富民的支柱產業在繼承和改造的基礎上不斷得以加強,“萬戶柴扉內,紅砂琢珠璣”的加工場景在數百年前詩人的想象中變為現實,各地呈現了父帶子、師帶徒、親朋互帶、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鄉的喜人景象,從事玉雕生產的企業達到萬余個,涌現100余個玉雕專業村,輻射帶動楊營、晁陂、盧醫、王崗等8個鄉鎮近萬戶農民靠玉雕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先后建成以全國最大的玉雕市場——石佛寺玉雕灣為龍頭的大型專業市場12個,店鋪林立,商人如織,奇珍異寶,琳瑯滿目,每天客流量達5萬余人。
二玉雕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產品向高、精、尖、奇過渡。自80年代起,天津口岸組織的六省一市玉雕工藝評比中,鎮平玉雕屢獲第一名。由仵應文制作的“九龍花熏”,工藝精巧,栩栩如生,被譽為國寶,現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仵海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大師”,畢勝增一人獲六項國家專利,能工巧匠,紛紛涌現。鎮平玉雕之所以暢銷***的另一個原因是多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歷史或神話故事。“黛王葬花”、“三打白骨精”、“逃園三結義”、“牛郎織女”、“八仙過海”等各具特色,美不勝收。國使玉雕更具現代風格,推動鎮平玉雕走向世界,從1993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七屆“中國鎮平國際玉雕節”,吸引中外客商2.4萬人,涉及美、日、德、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成交額超過20億元。此外,還設立玉雕局,成立鎮平玉神工藝品集團公司,打響“玉神”品牌,構筑全縣統一的產、供、銷組織,為玉雕業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鎮平玉雕,這一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伴著共和國的前進的步伐,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原標題:鎮平玉雕:絢麗多姿的東方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