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石佛寺:千年古鎮的玉雕神話

2012/6/20 16:55:52 點擊數: 【字體:

 

        
    中國·鎮平·石佛寺鎮。這里不產玉,卻是被命名的“中國玉雕之鄉”,全國最大的玉雕生產銷售基地。“中國玉雕第一鎮。”2008年鎮平玉雕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年,河南省又確定鎮平縣為首批全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

  石佛寺千年古鎮,始于隋,興于唐。從遠古至今折射出流光溢彩的玉文化,演繹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玉雕神話……

  神話宗師仵永甲

  鎮平玉雕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已經用玉(石)制作雕刻生產和生活工具了。鎮平石佛寺西北處,盛產一種紅沙,可磨玉。鎮平玉人就是使用這種沙研磨了幾千年的古今玉文化。

  在漫長的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鎮平玉雕從用作生產工具發展到用于裝飾,禮儀,祭祀等生活當中。在選玉、琢玉,用玉方面也因石材、工具,技藝,用途的不同而變化,使玉雕工藝由單調的粗糙到精美俏色;由呆板規矩到活潑多樣。

  明末清初,鎮平玉雕已蜚聲***,而在鎮平眾多從事玉雕的民間藝人當中,大多數的藝人都是仵姓人。

  仵永甲則是鎮平玉雕的開山鼻祖。據鎮平縣志載:生于1878年的仵永甲,鎮平石佛寺鎮賀營村人,年少喪父,十四歲學習玉雕工藝,他雕琢的玉牛、玉蛙、蚰子、白菜、螳螂捕蟬、人物、花鳥、佛祖、山子等均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達到形神兼備的意境。1915年,袁世凱竊國稱帝時,南陽鎮守使吳慶桐請仵永甲為袁氏做了福祿壽三星等器皿,作為祝賀禮品呈送。可以說仵永甲演繹了鎮平玉雕史上一個不朽的神話。

  東西合璧成大器

  玉雕加工的工藝流程《詩經》中就有記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即解玉料,磋即構圖設計,琢即雕刻,磨即打磨拋光。

  數千年來,鎮平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引進,吸收、創新雕刻手法,貫通東西、博采眾長,使鎮平玉雕的題材雕刻手法愈加廣泛,工藝愈加精湛。逐步形成了融京津工藝之雄渾,蘇杭工藝之俊秀,閩粵工藝之纖巧,滇緬工藝之粗獷為一體,具有特有和諧文化底蘊的中原風格。驚世之作不斷問世,而且更加富有文化內涵。80年代至今,鎮平玉雕藝術大師們設計雕刻的獨玉“九龍花薰”、“鹿鶴同春”、“萬里長城”、“妙算”、“紅旗渠”等300余件精品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多件產品被作為稀世珍寶由故宮博物院,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

  讓鎮平玉雕走向世界

  薪火相傳。鎮平有一個卓越的玉雕大師群。

  在中華玉文化博物館,仵海洲,這位身兼中華玉文化博物館館長,國家級玉雕大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民間工藝美術家”、“世界優秀專家”、今年5月又被評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鎮平玉雕領軍人的他,正忙著為他的獨玉組合“十全十美”盛世通靈和諧玉擺、掛件做殺青前的修飾。這是件色彩斑斕的獨玉作品,體積不大,合則是一個整體、分則獨立成篇,統體和每個組成部分結合得恰到好處,大師賦于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將“十全十美”獨玉作品打磨成鎮館之寶珍藏。

  仵海洲說,鎮平玉雕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就是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特色,創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風格,闖自己的市場。多年來,鎮平玉雕是在傳統玉雕工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審玉、設形、傳神等工序。正因為如此,高超的雕刻工藝才使鎮平產生了許多像仵海洲一樣身懷絕技的藝人和大師。

  為壯大玉文化產業,按照“玉都、水鄉、綠城”理念,石佛寺鎮相繼建起了第一家中華玉文化博物館和玉文化中心,建起了珠寶、古玩、玉雕、瑪瑙、奇石、古玩、字畫、陶瓷、骨雕、角雕,銅制品、刺繡布藝等六大專業市場和旅游工藝品輔助市場。

  走出去,引進來,許多鎮平人在新疆、云南、廣州、杭州、蘇州、西安、北京建起鎮平玉雕一條街;石佛寺則建起了新疆仔料市場,遼寧岫玉市場、阿富汗玉市場等,全鎮擁有各類玉雕加工企業(戶)6000多家,3萬多人,年產銷各類玉雕產品1300多萬件,日旅游購物客流量達萬余人次,日成交額200多萬元。普通玉雕擺件類產品產銷量占全國70%以上,掛件類占40%左右,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這里村村都聞機器響,家家一片琢玉聲。

  2008年鎮平玉雕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石佛寺:千年古鎮的玉雕神話)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特產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