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之現狀內黃練習梅花拳者銳減
丁莊村是內黃縣城關鎮的一個普通行政村,因為它和梅花拳宗師楊炳的淵源而聲名遠揚。
出生于丁莊村的楊炳是梅花拳的第五代傳人,他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武探花。他任御前侍衛時,將梅花拳傳入京城,至今北京人還稱梅花拳為“老楊拳”。他辭官回到丁莊后,71歲時著述的《習武序》被專家學者視為武術經典。
在丁莊村村旁,記者遇到了楊炳的十世孫楊彥平,記者讓他打一趟梅花拳,他尷尬地說,自己不會打。記者讓他找一個會打梅花拳的人,他想了一會兒說,不好找。“丁莊村會打梅花拳的僅有四五個人,都不在家,梅花拳在丁莊已經快失傳了”。
他讓記者到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去看看,那里有不少梅花拳的拳師。在東四牌村的一個閑置的院落里,拳師李麥喜和張四清組織大家表演了梅花拳、梅花槍、梅花刀等武功。招招剛柔相濟,式式虎虎生威。
張四清說,以前內黃縣村村都練梅花拳,現在全縣登記在冊的梅花拳練習者已銳減到800多人。習武者比較多的是東四牌村,而東四牌村能稱為拳師授藝教徒的也就是十幾人,這十幾個人是內黃梅花拳的縮影。
張四濤說,東四牌村的大部分人已經停練梅花拳20多年了。去年,內黃梅花拳申報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在他的組織下,村里開始有了習武者的身影。51歲的張國留也有同感,10歲開始練梅花拳的他已將梅花拳丟了20多年。
梅花拳今后應如何發展?張四清感到迷茫。祖輩留下的規矩是,練習梅花拳的人不能打拳賣藝,不能保鏢護院,就是不能以盈利為目的。現在他們不得不自己墊錢教一些學生習武。自己為組織、恢復一些村的梅花拳練習加上整理資料等,已經花費了幾千元。而少林拳和太極拳的拳師通過興辦武校,不但解決了資金問題,也弘揚了少林和太極文化。他認為,祖上的古訓束縛了梅花拳的發展。
拳之淵源內黃是梅花拳的搖籃
20多年來,安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系教授馬愛民先后完成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科研項目《梅花拳的起源與發展研究》和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科研項目《楊炳武學名著〈習武序〉整理與研究》。
據他研究,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南方傳到北方,豫北地區的內黃以及濮陽、清豐是梅花拳的搖籃。
他說,梅花拳原在木樁上練習,后演變為在地面上練習,按五種姿勢進行,并且呈梅花形狀,故稱梅花拳。梅花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側重研究佛、道、儒“三教”學說,負責管理拳內事務;武場弟子通過武功鍛煉體悟拳理拳法。
楊炳在《習武序》中制定了“習武規矩十二條”,要求梅花拳弟子必須身心并練,文武雙修,這在中國武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梅花拳也被稱為“文化拳”。
在《習武序》中,楊炳還對梅花拳弟子提出“五戒”,即不許打拳賣藝,招搖撞騙;不許保鏢護院,仗藝仗勢;不許藝傳匪人,結伙砸搶;不許強霸良女,為非作歹;不許酗酒,擾亂鄉里。這些古訓被習武者一直堅守至今。
楊炳十世孫、安陽市委統戰部原副部長楊彥明花費20年時間寫成了《武探花楊炳與〈習武序〉》一書。
楊彥明告訴記者,梅花拳最早的代表人物,按照民間傳說,一輩始祖是“收元老祖”,二輩是張三省,三輩是王紅亮。據史學家與武學工作者考證,傳說中的這些老拳師都沒有留下什么痕跡。目前,在浩瀚的中國歷史文庫中,僅找到了一個清故宮軍機處錄副奏折,里面記載康熙武探花楊炳會打梅花拳。這是“歷史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梅花拳代表人物”。
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陳振江教授認為,楊炳是中華武術寶庫中著名流派梅花拳的宗師,楊炳及其著作成為當今學界爭相研究的重要歷史人物和武術經典。
拳之憂慮 梅花拳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現在,梅花拳已經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歐洲成立有跨國梅花拳協會,意大利有72個梅花拳武館,練拳者兩萬多人。
丁莊村作為楊炳的故里,備受***梅花拳愛好者的推崇。許多海內外人士也相繼來到這里尋根拜謁。2007年,加拿大梅花拳主席安瑞德來楊炳故里丁莊拜祖。去年4月3日,意大利梅花拳協會會長路卡等人也來到丁莊村探訪。
據記者了解,為保護內黃梅花拳,幾年前,內黃縣制定了保護計劃,但因種種原因,進展緩慢。
東四牌村的張四清說,現在內黃沒有一所梅花拳學校,自從上世紀60年代全縣舉行過兩屆梅花拳比賽后,至今再也沒有舉行過。
楊彥明對此也感到憂慮,他說,內黃梅花拳正面臨傳承危機的威脅。隨著一些老拳師的相繼離去,一些中青年拳師又因為外出打工,致使內黃梅花拳傳承脫節。部分人在表演時,增加了許多表演性套路,致使梅花拳原生態內涵受到破壞,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拳之改變梅花拳的發展出現轉機
梅花拳的現狀也引起了民革安陽市委的關注。2006年,民革安陽市委向安陽市政協提出了《關于對梅花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保護的提案》。
提案中說,200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河北省邢臺梅花拳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邢臺梅花拳正是從豫北發展傳播過去的,他們的申報文本中就使用了安陽市的資料。提案建議,盡快將內黃梅花拳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大對梅花拳譜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開辦、扶持梅花拳武術學校,從根本上解決梅花拳的傳承與保護問題。
使楊彥明感到可喜的是,2006年,安陽市政府將丁莊村楊炳的康熙圣旨碑和楊炳墓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內黃縣梅花拳開始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已經通過專家組的評審,下一步要逐級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另外,安陽市梅花拳協會和內黃縣梅花拳文化研究會正在籌備,有關部門還準備設立中小學梅花拳文化教材編寫組,當地政府還準備把內黃縣打造成聞名全國的梅花拳特色文化縣。
拳之無奈河南諸多拳種瀕臨失傳
據了解,全國129個武術拳種中,我省流行的就有40多種。此外,還有不少拳論拳譜,或散落于民間,或被圖書館收藏而束之高閣。晚清以來,我省的這些拳種曾名噪一時。而現在,一些拳種卻面臨失傳。
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籌拍紀錄片《中華武術功力大賽》。有人說,中華武術中有一種宋氏通背拳,非常擅長技擊,其代表人物就是河南偃師人宋天祥,不知現在這種武功是否失傳。自此,宋氏通背拳和它的傳人才浮出水面。
八極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發源地博愛縣如今習武者甚少。滎陽王村鎮后新莊是萇家拳直系傳人所在地。萇家拳依然堅守“不得在人前賣弄”的古訓,也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另外,開封的查拳、湯陰的岳家拳、安陽的彈腿、豫東的洪拳、淮陽的六步拳、長垣的六合槍、滑縣的虎尾鐮、鹿邑的跤術等也面臨同樣的命運。
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公示名單中,博愛縣的八極拳、漯河和周口的心意拳、滎陽的萇家拳名列其中。
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栗勝夫對我省一些拳種的現狀感到擔憂。他說,我省武術傳承落后于發展,流失速度快于傳承速度,武術整體在萎縮,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師相繼離世,致使一些拳種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個別拳種已經到了失傳的地步。
他說,千年遺產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損失。他建議有關部門對我省武術家底進行大排查,對民間杰出武術家、優秀傳承人的功績要給予肯定和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他還建議創建河南武術博物館,成立專門研究機構。重要的是,讓武術走進大、中、小學校,把蘊含民族精神的武術納入到學校體育課堂之中。另外,傳統武術一貫重視武德教育,過去,各門派均訂有戒律訓條,但一些明顯帶有歷史痕跡,一些理論觀點有待修正。(原標題:內黃梅花拳的傳承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