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狀
跑帷子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舞前,“龍頭”開道,舞后,“鳳尾”告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不謀而合。2000年來,河南省湯陰縣加大了對幃子舞的保護力度,據悉,幃子舞于2008年2 月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跑帷子僅存于河南省湯陰縣古賢、白營兩個鄉。當地群眾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十六以及農閑時期,都要自制幃子表演幃子舞。
據當地人常先生介紹,古賢村表演帷子舞的藝人大多都是老人,最年輕的也都近四十歲了,表演者還是以當地的村民為主,還是靠種地養家,表演帷子舞都是在農閑時,現在年輕人很少有學習的了。
歷史起源
帷子舞是從古代戰爭中演變而來,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據傳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行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繼而演變為模仿行兵布陣的娛樂活動,后發展為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帷子舞與其他舞蹈相比,它的舞步、陣式、道具、配樂等都別具一格,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堪稱中原奇舞。
表演形式
幃子舞具有古代戰爭和民間祭祀活動的雙重特點,幃子舞是一種獨特的團體型、廣場型的民間傳統舞蹈,近 200 名舞者按照《易經》中的八卦陣法不斷變換出 100 多種陣勢,氣勢磅礴。
每次舞蹈時,帷子手們踏著鼓點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節奏感地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帶銅鈴就顫動一下,發出嘩嘩的響聲。(原標題:中原奇舞“跑帷子 ”面臨傳承挑戰 最小藝人近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