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許多農林作物開始成熟。在輝縣市薄壁鎮潭頭村,記者見到一些農家婦女利用閑暇時間,上山采摘連翹,以賣錢貼補家里的花銷。其實,此種做法不單在一兩個地方有,在輝縣市大部分鄉村,均是如此……
據道光《輝縣志》載:“谷之屬,稻、粳稻、糯稻、旱稻,品種最多;黍有白、紅、黎三色。粟色有青、白、黃,名有六月鮮、溜沙白等皆佳……”藥用植物多達1017種,產量達萬噸以上,素有“天然藥庫”之稱,盛產何首烏、靈芝、山楂、柴胡、連翹、山萸肉、杜仲等藥材,有效成分高,質量上乘!稌x書》載,嵇康、王烈等曾在太行山及蘇門山采藥,煉制修養性命之藥。輝縣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天然的藥材寶庫為百泉藥會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百泉藥會向前可追溯到隋大業四年,百泉衛源廟的祭祀活動,祭神人眾多。于此,各地藥商,互通有無。唐高宗年間(650年~683年),佛教日盛,廟會固定到每年的四月初八舉行,規模進一步擴大,廟會更為興盛,藥材互貿成為衛源廟會上的一項重要內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廟會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藥材交易演變成衛源廟會的主角,廟會正式演變成“百泉藥會”。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各地來輝藥商捐資修建了藥王廟,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二,舉辦藥王廟會,百泉藥會與河北安國、江西樟樹成為全國三大藥交會,百泉藥會位居三大藥會之首,又與安徽亳州、廣州清平、廣西玉林、成都荷花池、西安康復路、甘肅隴西、河南禹州、河北安國、江西樟樹的藥材市場一起并稱為“全國十大藥市”。1932年~1936年是百泉藥會的鼎盛時期,會期長達一月有余,每日上會者多達上萬人。1950年~1967年,百泉藥會形成特色專業分區,百泉東街為藥貨區,南街為掛貨區(五金類),磨盤街為京貨區(絲綢、布、帛類等)。
600余年來,藥會盛況有增無減。每年4月,全國各地藥商云集百泉,百泉藥都成了藥的世界、人的海洋。2200多種中藥材,1300多種中成藥,應有盡有。人稱在百泉“舉步走遍全國”,也有“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盛譽。
百泉藥交會,1980年被國家有關部門列為全國三大藥交會和十大藥市之一。1993年與會藥商人數達5萬余人,成交額24億元,盛況空前。1994年以后,由于西藥、西醫的沖擊,通信的便捷等使百泉藥會的藥材交易功能逐漸萎縮,與會人員逐年減少,百泉藥會日漸衰退。2008年,百泉藥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2009年,由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的“中國中藥材基地”在百泉藥都揭牌。
百泉藥會自明洪武八年(1375年)形成之日起,很長一個時期都處于一種自發組織、緩慢發展但卻有序進行之狀態。隨著貿易的興盛發展,有序管理提上日程。大會有影響力的行幫有,廣字號的山西太谷幫、陜西西安幫(華陰邦)、河南懷慶幫(河內幫)、河南彰德幫、河南禹州幫、河北安國幫、江西樟樹幫、安徽亳州幫、山東東阿幫、湖北江夏幫、四川成都幫、廣東清平幫、廣西玉林幫、甘肅隴西幫等。(原標題:百泉藥會——不到百泉藥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