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中部打造農民工“就業名片”

2012/6/22 14:21:12 點擊數: 【字體:

   
    在深圳,六成“的士”司機是湖南攸縣人;
 
    在河南,“廚師之鄉”長垣縣有2.3萬人在大江南北主廚掌勺;
       
    在四川,有600多萬“川妹子”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政服務市場上;
 
    ⋯⋯
  
    這些享譽全國的“名牌勞務”正發揮著示范效應,引導務工者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勞務品牌呼之欲出。
  
    “攸縣的哥”行天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確,地域不同,人們謀生的手段往往千差萬別。重慶農民靠一條扁擔進城務工,被人親切地稱為“棒棒軍”,以“山東好漢”冠名的保安隊在全國廣受歡迎。此外,如“川妹子”、“長垣廚師”等等,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省區近年來創出的一些知名勞務品牌已經在全國各地“叫響”。
  
    在中國的一些城市,有心人可以留意一下,打車時若聽司機操一口湖南味的普通話,那就有90%的可能是攸縣人。從東部沿海的廣州、深圳、廈門,到中原腹地鄭州、焦作,從大西北的烏魯木齊、佳木斯,直至“世界屋脊”的拉薩,都活躍著攸縣“的哥”的身影。
  
    歷史上湖南的“厲害角色”層出不窮,而以這些攸縣人為主導的“的士湘軍”走出家門,以令人驚奇的方式演繹出的“的士打工族”神話,令人不能不對這個偏居大山深處卻號稱“全國的士第一縣”的攸縣及攸縣人刮目相看。
  
    據統計數據顯示:攸縣現有人口76萬,總勞動力39萬,有13萬人常年在外務工。這支勞務大軍中,“的哥”大約有3.6萬人。也就是說,攸縣10個外出打工的人中,就有3個在開出租車。在廣東出租車行業中,攸縣“的哥”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圳有8600多輛“的士”,其中5000多輛歸攸縣人所有,廣州1.6萬輛“的士”,其中1/4強是攸縣人在當老板。僅對廣州而言,攸縣“的哥”每年至少為廣州出租車行業貢獻10個億。
  
    按每年人均凈賺5萬元計算,攸縣“的哥”每年共帶來15億元的純收入。據攸縣有關部門統計,這些收入中的97%的資金回流攸縣,其中至少有8億多元在家鄉投入再生產,興辦大小企業3700多家,每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縣GDP的40%以上。
  
    攸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的士”大縣。攸縣“的哥”,甚至被人稱為攸縣“的哥現象”。
 
    “長垣廚師”美名揚

  
    源于商朝,始于春秋,成于盛唐,興于北宋,盛于明清,輝煌于當代的烹調技藝和烹調人才之鄉——河南省長垣縣,兩年前被中國烹飪協會正式發文命名為首個“中國廚師之鄉”。
  
    在各個時期,都有源源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長垣廚師。他們先后在美、日、英、法、德、意、加、奧等國家從事廚師這一職業,一部分人還開辦了中餐館。據統計,中國駐外使館所選派中餐廚師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長垣人。他們將精湛的烹飪技術帶到***,不僅為豫菜及中國菜的發揚光大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促進了外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的了解。
  
    據介紹,長垣廚師之多居全國之首,明清以來從廚人數達30多萬人,代代相傳的“烹飪世家”比比皆是。長垣擁有餐飲企業800多家,20%的自然村為“廚師村”。長垣廚師烹技精湛兼容四方,適應性強,形成“以甜提鮮、以咸提香”自身五味調和,質味適中的體系和特點,創新研制出4000多種菜點,烹調技法50多種。為把長垣建成全國地域性“烹飪王國”名牌,長垣縣抓住這一獨特優勢,努力做大做強烹飪產業。他們投資一個億,成立“河南博大烹飪學院”,創辦“豫菜科學研究所”,建立14.5萬畝綠色基地,啟動農業生態園,設立名師名廚基金并籌建美食節、廚鄉博物館,策劃烹飪文化節等。有扎實的廚技支撐,有政府的大力推動,“長垣廚師”想不出名都不行。
  
    “川妹子”品牌俏全國

  
    2005年7月20日晚,從成都出發的L92次列車緩緩駛進北京西站。18歲的李娟和二十幾名同伴身著漂亮的羌族服飾下了車。身后,是和她們一樣顯眼的幾百名系著粉色圍裙的“川妹子”品牌家政服務員,來到北京的興奮與喜悅全寫在了臉上。
  
    據四川省勞務辦主任馬紹興介紹,“川妹子”名稱特指全省勞務大軍中從事家政、賓館酒店、禮儀、營銷等服務行業的女性勞務人員,“川妹子”品牌屬公共資源,是全省社會共享標志。打造“川妹子”勞務品牌,就是要經過系統、嚴格的職業培訓,培養一支具有中高級職業技能的“川妹子”勞務隊伍。
  
    馬紹興告訴記者,打造“川妹子”勞務品牌是政府行為,是今年四川省勞務開發的重要工作。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定在省級農民工培訓專項經費中列支160萬元,用于集中培訓4000名“川妹子”家政服務員,每培訓輸出1人,省財政都要補貼400元。
  
    “這批‘川妹子’全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還有50多名有幼師、護理、計算機等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馬紹興介紹道。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批“川妹子”都是經過培訓單位統一標準、統一教材,按照中級家政服務員的標準培訓出來的,培訓時間不少于30天。培訓中,她們要經過烹飪、營養配餐、打掃衛生、超市購物、禮儀、家用電器的操作等多方知識訓練。四川省為此專門成立了打造“川妹子”勞務品牌指導小組,確定了40個培訓中標單位,要求中標單位實行“招生—培訓—輸出—維權服務—跟蹤管理”一條龍服務,使培訓出的“川妹子”就業穩定率在80%以上。
  
    勞務品牌是最好的“就業名片”

  
    近年來,諸如此類的“勞務品牌”層出不窮,如:本刊曾經報道過的家政服務品牌——陜西米脂婆姨;占據北京、天津、太原、鄭州等主要市場,足跡遍布26個省、市、自治區的河南林州10萬“建筑兵團”;靠一把小小的鞋刷走天下的專利 “擦鞋嫂”;遍布寧波的“霍邱車隊”等等都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打造之下,逐漸形成的有一定規模和名氣的“勞務品牌”,而這些有名氣的“勞務品牌”實際上就是農民們走出家園,扣響城市大門的一張張“就業名片”。
  
    許多年來,人們都把進城農民工視為“聯系松散的土豆”。來到城市的農民工,為的是找到一份工作,來收獲新的生活希望。然而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城市對農民工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固有的印象里。破舊的衣著、碩大的行囊,有時就成了農民工的身份標簽。但同時,面對無數農民工相似的臉孔,城市里的許多用工單位,花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卻沒有一條便捷的通道來找到他們急需的工種。“地處深山人不知”的尷尬造成了有一定技術能力的農民工進城就業的艱難。而近年來許多當地政府和農民工自身所打造的這些“勞務品牌”,無疑給了農民工渴望建設城市、昂首邁向城市的自信和希望。
  
    南京時評作家單士兵認為,中部一些地區出現的“勞務品牌”,就是政府在為農民工打造的一張張極為光亮的“就業名片”。這樣的“就業名片”,就是農民工和用工單位之間的一座便捷的橋梁,有著極大的良性效應。政府利用“有形的手” ,針對本地人文優勢,通過培訓,走專業化、集約化之路,培育出來的這些“勞務品牌”,將會給當地經濟帶來良性循環。
  
    許許多多“勞務品牌”的形成證明,只有地方政府真正重視勞務輸出,為進城農民工素質能力的提高創建好的學習平臺,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走出去的農民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得有利位置。(原標題:中部打造農民工“就業名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浪網 2005-09-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