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小尚炮捶第八代傳人王在齊、張法俊、郭德福講述:張存丙,約生于1710年,系張氏十六世孫,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各門派武術之精華,兼受自然界變動之啟發,始創小尚炮捶,其功夫、威名廣為流傳。
一日,張存丙保鏢趕路,看天色已晚,準備住店。一行人來到一家客棧門口,見店主滿臉橫肉,行動詭秘,不似尋常開店之輩。張存丙懷疑是家黑店,不想在此休息,打算另換一家。哪知店主竟然不許,一邊把牲口往院中拉,一邊說:“客人請住下吧!小店方便得很!”
張存丙見店主不是善良之輩,也不答話,出右手中指扣住車尾鐵環,說聲:“回來吧!”那車便徑直往后退去。店主不知何故,又鞭打著牲口往前走了幾步。張存丙再次用力,說聲:“回來吧!”如此連續三次,店主看出來由,吃驚不小,心想:“沒有千斤之力,如何能夠將三匹正在前進的馬拉回!”頓時,店主陪著笑臉說:“師傅,對不住了。”張存丙笑答:“沒什么!”店主又問:“敢問師傅哪里人?尊姓大名?”張存丙答:“你沒有看到鏢號嗎?”那人一看鏢號,大吃一驚:“原來是懷府鏢車,小的有眼無珠。”說著慌忙下跪,張存丙上前將店主扶起來,雙方寒暄幾句,方才進店。自此,二人成為好友。
張存丙護鏢十余年,聞名中原,廣交朋友。停鏢以后,山東朋友見到懷府鏢車,時常詢問:“為何不見先生來送鏢?”得知張存丙不再護鏢,在家改行做生意后,山東朋友十分想念,一行數人千里迢迢趕往懷慶府拜訪張存丙。張存丙設宴款待,席間,一黑大漢見張存丙與常人并無區別,心中不服。他手拿遍體通紅的碳頭,一邊點燃手中的煙,一邊說:“先生功夫名震四海,可否讓小輩開開眼界?”張存丙笑著說:“此后生功力不凡,我恐見笑于大方之家了。”說著便擼起褲腿,隨手將碳頭置于腿上,輕聲說:“手拿碳頭不方便,不如放在腿上用著方便。”那后生見狀倒頭便拜。
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張存丙的趣聞逸事已經所剩無幾,但從僅存的這些資料中,我們還能依稀瞥見張存丙打拳時的颯爽英姿,仿佛能感受到他的豪情壯志。自從他創立小尚炮捶以來,經歷十一代的傳承,每一代皆有人才涌現,例如第二代傳人“飛毛腿”張兆角、第三代傳人一代宗師張兆德、第四代傳人文韜武略張書庭等。
傳承面臨機遇與挑戰
可是,近年來,由于傳統節日淡化,老一代武師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得小尚炮捶的傳說故事收集、挖掘的難度加大,甚至小尚炮捶的傳承也出現了斷層現象。為保護這珍貴的文化遺產,焦作市、中站區、小尚村都采取了相關措施,例如:將小尚炮捶列入焦作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中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炮拳研究會,建立小尚炮拳檔案,認證小尚炮拳代表性傳承人等。目前,小尚炮捶已于2009年6月入選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小尚炮捶的傳人已在山東、北京等地開設武館,教授小尚炮捶,為進一步推廣小尚炮捶作出貢獻。據中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原主任張玉江介紹:“過去,村里老一輩比較保守,不肯將小尚炮捶外傳,喪失了許多發展的機會。現在我們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保護小尚炮捶,但是小尚炮捶的保護工作依然不夠完善,面臨很多挑戰,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幾百年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小尚炮捶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考驗,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分別在清末、1949年、1985年呈現高潮。但由于歷史和地理以及經濟格局轉變等原因,該拳種近年來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相信在后人的共同努力下,小尚炮捶必將得到廣泛傳播,聞名海內外,再現其創始人張存丙的武術風采,迎來小尚炮捶的新一個輝煌期。(原標題:名揚懷川的拳術小尚炮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