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奇才朱載堉
2012/6/23 18:17: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碧綠茂密的玉米地,略施淡妝的喇叭花,包裹在其中的是小土丘樣的墳包。
這是座普通的墓穴。
從外表看來,墓與周圍百姓的墓沒多大區別,藏于莊稼地里,隱于田壟之間,平平淡淡,不事張揚,甚至比一般百姓的墳頭還要低。
然而,400多年前,就是這片墓地的主人,卻有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境界、大人生:身為王子,卻渾同市井平民;貴有王爵,卻七次堅辭“讓國”;養在王宮,卻無意紈绔奢華,寧愿獨受孤處,甘于清淡貧病,將學問作為自己畢生追求,并最終成就偉業。他不僅是中國近代音樂的鼻祖,也是杰出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文學家。
這人就是朱載堉。
“十個王子有九個是令人生畏的;十個學者有九個讓老百姓弄不明白他的所作所為。”
朱載堉不同,雖然是明代鄭藩的世子、朱元璋的九世孫,卻具有著不同于身份的大品格、大眼界,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為科學和藝術的巨星。他以自己的智慧燭照了科學、藝術等領域,也以自己的品格,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理解與尊重。
席蒿獨處 一心研學
你很難在中國歷史的人物長廊里找出第二個“他”來:生于皇家,過著府邸優裕的日子,卻席蒿獨處;身為世子,卻寧愿布衣幅巾;貴為封爵,卻選擇遠離喧噪,僻野隱居。
要探訪這樣一個人物的歷程,委實不是件易事。因為,你要走進他的靈魂,走進他的精神世界。
實際上,這很難。
出沁陽市向北,行約16公里,便來到了朱載堉墓了。
位于山王莊鎮張坡村東,背靠九峰山南麓,旁有清溪汩汩流淌,前有翠竹綠波搖蕩。
我們的車剛停下,一些村民就圍攏上來,山王莊鎮張坡村70歲的趙子彬老先生說:“是來看朱載堉墓的吧?那可是了不起的人哩!”得到證實,有的人競愿為向導,滔滔不絕向記者講述朱載堉其人其事。
待要進墓園,陪我一同前來的文博副研究員鄧宏禮先生,神色凝重,面對墓園方向微微頷首。
這是1986年被整修過的朱載堉墓,坐北朝南。墓區呈“甲”字形,據說占地6000多平方米。神道寬10米、長120米,兩側植有松柏,看上去很有一種威儀,我不覺有些惶惑:依朱載堉的品性:辭爵讓國,布衣幅巾,甘愿淡泊,將要仙逝時,還一再告誡后輩,死后簡葬,連墓碑都不能立,真要立也只立一個無字碑啊,他死后會愿如此的排場?
“原先要氣派得多呢!”也許看到我的疑惑,鄧宏禮先生笑言,“但那種氣派后來證明不是朱載堉的,而是一個叫廉加的舉人的,這個挨著朱載堉墓的舉人墓園規模很大,當時還有石獅石獸!”
走過神道,跨越三級臺地,拾階三十六級便到達了墓冢區。
墓冢區由圍墻環抱,南開門樓,門樓上,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嚴濟慈親題楹聯“九峰隱名宦,七疏讓國高風仰九洲;丹水揚翰墨,十二等律歷算聞四海”。
進入墓冢區,再走過寬約2米的甬道,便是朱載堉墓冢了。
這實在是一個不怎么起眼的墓冢,封土最高也就兩米多,直徑也就七八米,有一尺多的鵝卵石圍砌墓周。墓前是現代人樹的一通碑,中刻“朱載堉之墓”。
與墓相伴的,就是玉米和豆莢,還有一些說不出名來的紅的白的花。
站在墓前,有一種東西或許叫感動吧,它不斷地沖撞著我的心,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我有點兒手足無措,那一刻我突然悟到什么是真正的超脫、真正的淡泊,我突然意識到一己的小,人生的小,世間的小。
那是一種多么巨大的反差啊,他所創造的成就讓世界震驚,讓世界受益,可他的歸宿卻是如此“寒酸”。
我感受到一種大到極致的大,寬到極致的寬。
很多時候,起點實際上就是終點。
公元1536年,一個生命誕生了,這就是朱載堉。
按《河南通志》記載,“載堉兒時即悟先天學。稍長,無師授,輒能累黍定黃鐘,演為象法、算經、審律、制器、音協節和,妙有神解。”
朱載堉從小悟性很強,在他父親及老師何瑭的熏陶下,生活儉樸,勤奮好學,九歲就能詩會文,十一歲就對音律和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一年,他被立為世子,也就是王位的繼承人。
但不幸也很快降臨到了朱載堉的家里。
嘉靖二十九年(1550),朱載堉十五歲的時候,朱家發生了一件大事兒。
朱載堉的父親篤信儒家學說,崇尚布衣蔬食,這樣他和好道教、喜奢華的世宗皇帝在思想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他不僅不給朝廷進香,反而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上書規諫世宗皇帝,遠離道教。世宗不聽勸告,反認為是朱載堉父親朱厚烷毀謗和嘲笑,將那個為朱厚烷送規諫書到京的長史治罪下獄。就在這時,因罪被貶為庶人的孟津王兒子祐 誣告朱厚烷四十條叛逆之罪,世宗借機將朱厚烷削爵,并將其禁錮于祖籍安徽鳳陽。
這個時候,剛剛十五歲的朱載堉表現出了超出他這個年齡的智識。在父親事發之后,他“不敢安寢,筑一室王宮門外”。《明史·諸王列傳》記載:“世子載堉篤學有至性,痛父非罪見系,筑土室宮門外,席蒿獨處十九年。”
雖然獨居土屋,睡著草席,朱載堉卻專心攻讀,潛心學問。
2004年,當我站在這個土丘之前,回望過去,我感到一種思維的艱澀。
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當他筑下土屋,陪伴父親的時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該有怎樣大的毅力?家門不幸,世態炎涼,十九年的歷程,他該忍受多少苦難熬煎?
態度決定結局,決定命運。
不同的人,同樣的路途,決定了不同的結局。
這實際已經注定了一個偉大的結局,一個偉人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行程。
對于朱載堉來說,苦難成了他最好的老師。
10年之后,也就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在音樂學上的大型處女作《瑟譜》一書寫成,并在“庚申季夏十有三日”(1560年7月6日)為該書作序,在《瑟譜小序》中,他自稱“狂生”,署名“山陽酒狂仙客”。
《瑟譜》不僅對瑟屬樂器的源流進行了考證,還融會了歷代有關瑟的名賢故事、詩詞歌賦。
七次上疏 辭爵讓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載堉冒死奏疏,為父鳴冤,同年世宗駕崩。
公元1567年穆宗載垕即位,改元隆慶。
隆慶元年,穆宗皇帝大赦天下,他的父親被平反昭雪。
朱厚烷被復爵后不到四個月,朱載堉也恢復了世子的名號,并回到世子府。
這時,他已經32歲,進入而立之年的朱載堉并沒有從這次變故中謀取官場的飛黃騰達,他已經完全把心思放在了治學上。
隆慶二年,當時聲動九州的少林第二十五代宗師如遷(號松谷)進京講學,路過懷慶(今沁陽市)。博古通今、思賢若渴的朱載堉仰慕松谷篤學有至性,開始與他交往。
松谷每年都要進京講學,載堉為了他中途休歇方便,專門為松谷在府郭里造了精舍。
在結識了博學多才的少林寺傳法宗師松谷后,他開始系統研究我國從三皇五帝到宋元時期近百位學者的著作,并且主攻歷史遺留下的律學課題。1581年,在他46歲時,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計算,登上了樂律學的最高峰。
歷史不能忘記朱載堉,也不能忽略松谷長老。
“朱載堉能在樂律上有如此大的成就,有兩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他的老師何瑭,另一個就是松谷長老。”鄧宏禮先生說。
沁陽市郊區村里原先有個龍崗寺,據說那就是松谷和朱載堉經常交流的地方。
兩位智者,兩個巨人是如何交流的,都談些什么?
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思想,一個科學的成果,就在這樣的思想碰撞里誕生了。
2004年夏季的陽光很灼人,2004年的時光游走在漫無邊際的綠里。
但這一年,已經走不回松谷和朱載堉的時代。
龍崗寺已經找不到了。
當我們來到原址時,歲月已把松谷和朱載堉在這里的地表痕跡悄然抹去。
但那游走的空氣和熱流,似乎在述說著兩個巨人的過去。
萬歷十九年(1591年),朱載堉56歲時,其父朱厚烷薨(去世)。按常理,朱載堉56歲時應嗣爵位,但這時的朱載堉卻做了讓朝野為之側目的舉動——辭爵讓國。
他的辭爵,無疑是對傳統明祖制的大叛逆,當然沒有得到皇帝恩準。此后,除繼續奏請讓國之外,又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正月上疏,“請宗室皆得儒服就試,毋論中外職,中式者視才品器使。詔允行。”
在明朝禮儀中,凡皇室宗親終生給祿,不得應舉入學并兼官。因此,在宗室中再有才能的人也只好碌碌無為、虛度一生。朱載堉的奏疏,打破了明朝禮儀法規,為那些有真才實學的皇家子弟為國效力開辟出一條道路。
辭爵讓國未獲恩準,58歲的朱載堉感到時間的寶貴,便毅然搬出王宮到城東北16公里處的九峰山,開始過隱居生活。
說是隱居,實際上是尋求一個著書立說的安靜環境。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朱載堉經十五年的“累疏懇辭”后,終獲神宗皇帝的批準,將王爵讓給了載璽。而載璽正是誣陷他父親、讓他“席蒿獨處十九年”的祐 之孫。
辭爵讓國,意味著每年要少收入一批財富、賦稅。載堉不僅將鄭王國爵讓于載璽,甚至愿盡讓“東垣所有”。
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大境界?怎樣的一種大人生啊?
也正因此,嗣后,他獲“讓國高風”之譽。
也就是在這一年,他70歲,完成了《樂律全書》這部凝聚了他畢生心血的科學巨著。
萬歷三十九年,朱載堉因積勞成疾,長眠在九峰山下,享年76歲。在他死后,神宗皇帝“賜鄭世子載堉謚端清”。
清人吳偉業曾為朱載堉寫了一首五言古詩《讀端清世子傳》,“賢如鄭世子,宗盟堪表率。當璧辭真玉,累疏誠懇惻。”“筑屋蘇門山,涂心事經術。明興二百年,廟樂猶得失。以之輯群書,十載成卷帙。”
朱載堉的著作涉及音律學、音樂學、歷法、數學和珠算、計量學、樂器制造、樂譜和舞蹈、物理學、文學等,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站在如今的九峰山下,感受著周圍的蟬鳴和不遠處村人的語聲,我忽然發覺,這些聲音竟像音樂一樣悅人,這聲音下面,是一種靜,心靈的安靜,靈魂的寧靜。
突然想到諸葛先生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997年,江澤民出訪美國,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指出:“朱載堉首創十二平均律,后來被認定為世界通行的標準音調”。
可惜的是,這番講話前溯十幾年,朱載堉這個名字,在許許多多國人眼里甚至相關專家眼里,還很陌生。
由此上溯300多年的漫長歷史里,十二平均律一直受著冷遇,甚至是排斥、詆毀。
與此相反,十二平均律在歐洲卻受到極高的評價,有人甚至稱它為神書,是上帝創造的!
十二平均律到底是怎樣的?它有什么樣的魔力?(原標題:曠世奇才朱載堉)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