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之痛云臺精華本屬晉地
二十年來,隨著旅游開發的不斷深入,云臺山景區的面積不斷增長,從原先的35平方公里,到55平方公里,又長到190平方公里。2004年,云臺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成為全球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中的一員,“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面積為556平方公里。
地盤擴張了數十倍,但云臺山景區最精華的三個景點老潭溝(泉瀑峽)、小寨溝(潭瀑峽)、血紅溝(紅石峽、溫盤峪)還是集中在最初的那35平方公里內。
山西陵川和河南修武有48公里長的邊界線,其中大部分是以河為界,這條河就是老潭溝河,河中心為兩縣也即兩省的分界線,老潭溝一分為二,分屬晉豫兩地。其中,因有314米高的落差而稱全國第一高的云臺山大瀑布“云臺天瀑”,實際上是老潭溝河身的一部分,因此,這條瀑布也是兩省對半分的。而血紅溝、小寨溝則全部在山西境內。
可以說,作為云臺山根基的三個景點,5/6在山西。
云臺山在1994年1月10日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按規定,跨省的風景名勝區應該由涉及到的省級人民政府聯合申報,但河南省單方面申報并且獲得了批準。我省3000余畝國土面積就“這樣”被劃入河南云臺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4年初入選世界首批地質公園。陵川縣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正是憑借我們山西這邊獨特的地形地貌,云臺山才成為國家地質公園。”2001年底,云臺山通過評選,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1999年,陵川縣曾對云臺山部分區域的管轄權提出異議。雙方雖經多次協商,但未能達成共識。最后,國家勘界辦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肯定了山西對有爭議面積的合法行政權,國家民政部、水利部、建設部聯合向山西、河南兩省下發《關于晉豫兩省在云臺山風景名勝區和青天河水庫段的行政區域界線及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在肯定了景區規劃區內所有的土地、山林、房屋、旅游設施等一切權屬維持原勘界現狀不變后,同時要求:保持云臺山風景區的規劃、建設、管理現狀,維護云臺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完整性,景區內的一切開發行為要服從云臺山風景區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失策之痛二十年后大夢方醒
去年年初,山西省旅游局局長籍振芳在公開發表的談話中說:“特別令我們汗顏的是,云臺山旅游。它的主脈就在陵川縣境內,人文、歷史傳說以及太行山的雄奇險峻,大部分都留在了山西,但我們沒有好好地開發利用。結果,‘龍頭’沒有擺起來,‘龍尾’卻先擺起來了。我們聽說,焦作市非常重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一方面下大力氣開發旅游資源整合,另一方面抓市場營銷。因此,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屢屢獲得轟動效應。”籍振芳局長的說法,同時也道出了河南省在云臺山開發上的兩大絕招:建景區不吝工本,搞營銷不惜力氣。
早在1985年,有著先機意識的修武縣就已正式對云臺山景區進行了開發。截至2004年,焦作市用于云臺山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額為5億多元,而這些投資集中在2001年以后的幾年內,其高起點、大手筆的做法讓眾多同行感到驚訝。記者在晉城市采訪時,一位旅行社的老總說:“人家一個停車場就修了2萬平方米。當時以為是財大氣粗瞎扔錢,可現在看,人家河南人想得遠,做得對。”
這種大把大把“砸錢”帶來的成果也頗為豐碩,在兩年內,云臺山景區先后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6個“國”字號品牌榮譽。
在入圍世界地質公園后,云臺山開始與黃山、廬山等中國傳統名山大川相提并論。“正是抓住了加強對地質遺產保護的機遇,才使云臺山成為中國名山大川的新成員,進而躋身于世界地質名山之列。”焦作市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趙建國說。
河南方面對云臺山的風暴式宣傳也令人矚目。2002年,云臺山投資2000余萬元連續在央視、旅游衛視推出全年廣告。據介紹,云臺山景區平均每年的宣傳促銷費用達1000余萬元。
有投入,就有回報。在去年全國假日辦檢測的99個重點景區中,云臺山門票收入和游客人數分別位居全國第五名和第八名。云臺山景區連續七次占據了河南省景區游客人數、門票收入雙第一的位置。2003年門票收入為5470萬元,2004年為9000萬元,2005年的目標為1億元。即便是諸如少林寺、龍門石窟這樣的知名景點,也只能屈居其后。
這僅僅是門票一項的收入。舉著云臺山的金字招牌,修武縣也獲益匪淺。
“修武縣的旅游綜合收入連年翻番,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也由5年前的8%變成目前的41%,并拉動第三產業連年以10%的速度增長。同時,招商引資工作出現了好戲連臺的喜人局面。僅去年一年,就引進各類工業項目20多個,其中超億元項目3個,合同資金達15億元。”枯燥的數字中隱藏著十足的豪邁,河南修武上上下下的人們對云臺山的歡喜之情不言而喻。而在山水相連的山西,意識滯后導致決策延遲,20年的春秋如同一場難醒的長夢。當人們開始意識到云臺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時,才發現山那邊的河南人已經帶著云臺山走得很遠很遠。
晉城市陵川縣奪火鄉勤泉村處于云臺山景區內,一位村民說:“地盤是自己的,可人家說了算。人家拿咱的東西發了財吃香喝辣,咱也就是盼能跟著喝口湯。”在兩地和好的日子里,勤泉村的村民靠在景區賣山貨,一年能有1萬至2萬元的收入,在景區開飯店的村民能掙到更多的錢,“能有個四五萬。”景區的纜車架到了離勤泉村不遠的地方,奪火鄉在纜車的站房口修了山門收費,上山來游玩的的旅客每人交10元錢,年收益60萬元左右。據粗略估計,云臺山景區往年給陵川縣帶來的綜合收入為每年120萬元左右。
晉城市作為山西省的一個旅游資源大市,全市有1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還有多個極具開發潛力的太行山水旅游景區,但是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僅3000萬元。
決策的不同使旅游經濟的發展有了天壤之別。
失望之痛 久拖不決苦了百姓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河南修武縣開發旅游的成功給陵川縣帶來了巨大誘惑和刺激。
2003年陵川縣提出了以旅游產業為龍頭、建設“四大縣”的戰略目標,即旅游大縣、文化大縣、畜牧大縣、藥材大縣,發展旅游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莽嶺、黃圍-秦家磨湖、棋子山、鳳凰歡樂谷……一系列自然、人文景觀如同掏箱底亮寶一樣被展示出來。其中當然涉及到了云臺山景區,在這里,云臺山景區被陵川人低調地叫做“奪火勤泉景區”。
“近年來,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出現了河南省修武縣單方面進行越界開發的現象。嚴重侵害了我省特別是陵川縣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由此引發了多次糾紛……2004年3月份以來,河南省修武縣多次阻止我省陵川縣在本縣境內進行水資源調查和山門及配套設施的改建。特別是3月27日下午1時許,修武縣組織150余人,在30多名警察的帶領下,進入山西省陵川縣境內的勤泉景區施工現場,阻止施工并與工地保安人員發生爭執,隨后修武縣又調集30多名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進入工地,毆打了工地保安人員,搶走了施工工具。3月29日晚10時,修武縣又調用警察和警車在陵川至修武跨省公路15號涵洞附近設崗,切斷跨省交通。”這是我省相關部門對糾紛的敘述。2004年3月份糾紛發生后,晉豫兩省政府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了事態的擴大,而云臺山的旅游爭端也上報至國務院處理。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陵川縣在云臺山景區內的一切開發建設都停下來了,等待調停處理,這個等待的過程一直延續至今。
記者在勤泉村采訪時,一位村干部說,現在村里人的日子太難過了,“種地本來就沒收成,現在劃成景區了,好多事都不讓干。男勞力都到外邊打工去了,老人、婦女們每天清早就上山采連翹,中午不回家,一天也采不來10塊錢。人家河南那邊照樣在我們的地面上靠旅游發財,我們可是連買白面都要掏老底了。再這么下去,我們這個村就毀了。”說到傷心處,這位村干部眼中淚花閃爍。
“景區就在山底下,為什么不下去賣東西?”記者問。
“下不去啊!路不通。以前都是乘河南那邊修的纜車去,現在人家把纜車都停了,游客也進不來了。”
11月8日,陵川縣政府城建局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國務院委托建設部牽頭處理,先后征求意見六次,在北京協調五次。但河南修武方面毫無接受協調解決的誠意,給建設部盡快解決兩地糾紛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給我縣群眾以及景區效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為了維護穩定,我們做了大量的說服和安置工作,但老百姓對我們多次承諾卻兌現不了意見很大。”
原健是陵川縣主管旅游的副縣長,他極力主張兩省聯手合作。“陵川縣開發旅游并不是看到河南掙錢眼紅。陵川王莽嶺是3A級風景區;棋子山是2A級風景區,是世界圍棋發源地;縣境內國保級古建筑6處,現在馬上又有8處國保級文物點批下來,金元時期古建筑有1400多處,國家文物局將要投巨資搶救陵川的古建文物。這都是陵川發展旅游的王牌,我們不是搶他們的旅游資源,是在真正下力氣搞旅游產業。況且,陵川開發勤泉景區,對改善云臺山黃金周游客過多、提高景區的品位、服務質量是有多種好處的。陵川縣乃至山西省政府一直持合作的態度。原則就是要尊重歷史,正視現實。既承認既有行政界線的嚴肅性、合法性,又承認河南多年努力取得的開發成就。我們愿意和河南聯手把云臺山管理好、建設好,為兩省人民造福。合作的形式有多種選擇,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我們一定會讓河南一方覺得有照顧、有優惠。”(原標題:晉豫紛爭 云臺山左右為難 苦熬當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