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柳子戲東北莊雜技入選國家級非遺
2012/6/23 9:59:4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濮陽日報報道:日前,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在147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中,清豐柳子戲榜上有名。
清豐柳子戲,又稱“北(百)調子”、“柳子腔”、“弦子戲”,始于元末明初,盛于清,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柳子戲音樂由俗曲和柳子等九大聲腔組成,“越”、“平”、“下”、“二八”四類曲調間用,聲腔清脆甜潤、悠揚柔美,角色分工細致,表演粗獷豪放,傳統曲牌300余支,今存近200支,在民間素有“聽著柳子調,勝似坐仙轎”之說。
2007年2月,清豐柳子戲順利入選河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豐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立了清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核定、配置了人員編制,撥付了專門經費。
目前,除了柳子戲外,該縣的“五彩紙龍”、“張曹廟會”等13個文化項目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韓村鄉大韓村2007年7月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首屆“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該縣申報“中國孝道文化之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本報通訊員高國顯張瑞敏)6月28日,筆者從華龍區外僑辦獲悉,我市東北莊雜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華龍區東北莊村與河北的吳橋,素有“雜技南北兩故里”之稱。早在元末明初,為了生計,不少東北莊人就學起了“走”、“飛”、“二古眼”等小把戲,走鄉串村賣藝為生。到了清朝末年,東北莊出現了喬、劉、李3個雜技世家。
使東北莊雜技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是喬治清。喬家雜技班第三代傳人喬治清與河北吳橋的張素真結成秦晉之好,喬治清夫婦總結東北莊和吳橋兩村雜技的精華,組建了以東北莊為主的喬家職業雜技班―― ―喬家班。
之后,喬家班的雜技在我國北方地區日益走紅,經常進京到宮里演出。清政府還多次指派喬家班配合外交活動出國演出。一次,喬治清從日本演出回來后,慈禧太后還特地賜予喬治清“萬壽龍燈”兩盞、瓷壺一把。一時間,喬家班和東北莊的雜技名噪大江南北。
新中國成立后,東北莊的喬家班被改編成濮陽縣雜技團,后又改編成濮陽市雜技團,1993年晉升為河南省雜技團。
在東北莊村,家家練雜技,人人學雜技,人們在田間、地頭、庭院就地取材,表演形式輕松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2000年,東北莊被中國雜技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
近幾年,華龍區把開發東北莊雜技旅游與休閑觀光園區作為大事之一,將其列入民間文化搶救工程,進行保護性開發。2003年9月,該區聘請北京神州新紀錄規劃設計院為東北莊作出《濮陽市東北莊雜技之鄉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規劃大綱》以及《詳細規劃》,建設了雜技廳、雜技學校、雜技小院等雜技旅游基礎設施,使東北莊雜技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原標題:清豐柳子戲東北莊雜技入選國家級非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濮陽日報 200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