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突飛猛進 社會影響與日俱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雜技大膽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創作思潮和文化理念,適應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藝術創作的形式和內容、精品雜技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歷史的新高度,催生了一大批代表著中國雜技最高水平的精品節目,如《對手頂——東方的天鵝》、《綢調——藍色遐想》、《跳板蹬人》、《高椅》、《轉動地圈》、《十三人頂碗》、《女子車技》、《俏花旦——空竹》、《綢吊頂技》、《舞者——繩技》、《激情爬桿》、《比翼——雙人技巧》等,它們不再像傳統雜技節目那樣一味地進行“炫技”的表演,而更注重體現編導創作理念、表達演員內心情感,凸顯藝術美學價值。
這一期間,還誕生了主題雜技晚會這一全新的雜技表現形式,它改變了人們對中國雜技的固有概念,在中國雜技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前所謂的雜技晚會,只是各個單獨雜技節目的輪流表演,彼此互不關聯,僅就演出時長而成為一臺晚會。主題雜技晚會則第一次給整臺晚會賦予某個主題,或表現某一故事、或營造某種意境,單個雜技節目衍生出本體技巧之外的“敘事功能”,它們彼此串聯,以晚會主題為主線,并為其服務,形成一個藝術整體,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雜技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迎來了主題雜技晚會創作的高潮。10多年來,涌現出一批具有時代風貌、民族風格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優秀主題雜技晚會,如《金色西南風》、《中華魂》、《天幻》、《依依山水情》、《夢幻漓江》、《西游記》、《英雄天地間》、《時空之旅》、《天鵝湖》等。其中,《依依山水情》、《天鵝湖》、《時空之旅》先后被評為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西游記》獲得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
文化交流成就斐然 商業演出獨占鰲頭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雜技曾在波蘭、蘇聯等國際賽場奪得過6枚金牌,之后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曾一度遠離世界舞臺。改革開放后,中國雜技重返國際賽場,從1981年在法國“明日”國際雜技節上獲得兩枚金牌開始,中國雜技就以難度大、技巧高而成為各國際賽場金牌的有力爭奪者。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雜技在各國際賽場共獲得160多枚金牌,30年,金牌數增長近30倍!尤其在有“國際雜技的奧林匹克”美譽的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上,中國雜技已獲得10尊分量最重的最高獎“金小丑”獎。在另一國際知名賽場——法國“明日”“未來”國際雜技節上,中國雜技17次獲得該節最高獎——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一些國際評委甚至戲稱中國是“金牌專業戶”,雜技也因此成為中國藝術界在國際賽場上獲得金獎最多的藝術門類。
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雜技專家、學者在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明日”“未來”國際雜技節、意大利羅馬金色馬戲節、匈牙利布達佩斯馬戲節等重大國際賽場上應邀擔當國際評委,在世界雜技界發出了中國人的聲音,有了國際話語權。
中國雜技在“走出去”的同時,還通過舉辦國際大賽、藝術節,將國外優秀的雜技“引進來”。1987年,創辦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迄今已成功舉辦11屆;1992年,創辦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節,迄今已成功舉辦8屆。目前,兩個雜技節的辦節水平和規模、參賽節目水準、在國際雜技界的影響力等都堪稱世界一流,被盛贊為“東方雜技大賽場”。通過雜技讓世界了解中國,推動了中國雜技的繁榮和發展,促進了與世界雜技的交流和融合,中國也擔負起了一個“雜技大國”的責任和使命。
改革開放給中國雜技出國商演帶來巨大利好,出國的渠道、頻率、人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雜技商業演出的足跡已經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美等主要國家,則常年都有中國的雜技演出團組。一些世界知名的馬戲團如太陽馬戲團、大蘋果馬戲團和玲玲馬戲團,也都有中國雜技演員參演。中國雜技對外商演創匯占各藝術門類對外商演80%以上的份額,高居榜首。
理論研究蓬勃開展 新聞出版成果豐富
長期以來,中國雜技重技巧發展而輕理論建設,理論研究滯后于藝術實踐,成為中國雜技發展的薄弱環節。1981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成立,將雜技理論建設當做重要任務來抓,中國雜技理論研究從拓荒開始了艱辛的探索。
1987年,七省一市發起了地域雜技理論研討會,隨后發展為十一省一市理論研討會。在此基礎上,于1992年創辦了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并進行理論評獎。從1992年至1999年,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共舉辦了7次,優秀論文獎評比了8次。1998年,理論評獎被納入中國雜技金菊獎的獎項。2000年,金菊獎理論獎的評獎每兩至三年進行一次,迄今又舉辦了4次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和5次金菊獎理論獎的評獎。在中國武漢國際雜技節期間舉辦了6次理論研討會。在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期間舉辦了5屆國際馬戲論壇,國際馬戲論壇邀請國內外馬戲界的知名人士就世界雜技共同關注的問題進行研討,成為國際馬戲界的高層峰會,在界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改革開放前,中國雜技鮮有新聞出版物面世。1981年《雜技與魔術》雜志創刊,成為中國唯一的雜技魔術類專業的正式出版刊物,截至2008年底,共出刊155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雜技著作的出版達到了最高潮,先后出版了《當代中國雜技》、《中國新文化大系1949—1982雜技集》、《中國雜技藝術史》、《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雜技》、《雜技論文集》、《雜技論壇》、《雜技藝術論》、《雜技藝術概論》、《雜技美學》、《中國藝術史雜技卷》等一批專業著作。還將金菊獎理論獎獲獎作品及部分國內外優秀論文集結成冊,出版了多期《雜技與魔術》雜志增刊。
民間雜技蓬勃發展 惠民工程回報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體制改革給民間雜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民間雜技迅速興起。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擁有十多萬民間雜技從業人員,占全國雜技從業人員的90%以上,國內雜技演出市場占有率達到85%以上。有的民間雜技團體無論是演員人數、固定資產,還是節目質量、藝術水準都可以與國有雜技團體相媲美。
為扶持和發展民間雜技,中國雜技家協會成立了中國民間雜技發展指導委員會,在幫助民間雜技解決其發展過程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其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雜技家協會先后命名河南濮陽縣東北莊、河北肅寧縣大王莊、河南周口市、河北吳橋縣為“中國雜技之鄉”,命名河南寶豐縣為“中國魔術之鄉”,命名安徽宿州埇橋區為“中國馬戲之鄉”,有力地促進了民間雜技、魔術、馬戲的發展。如今,河南寶豐縣擁有民營表演團體1400多個,從業人員5.5萬人,年文化產業總收入4億元;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溫良口村雜技演出的年收入達1000余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80%;安徽宿州埇橋明星大馬戲團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馬戲團,擁有動物近200頭,固定資產1800萬元,年演出收入400多萬元。民間雜技演出收入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和支柱產業。民間雜技把喜聞樂見的雜技藝術送到百姓面前,豐富了城鄉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國際賽場屢獲殊榮的中國雜技為了回報社會和人民,啟動了“精品雜技下基層”惠民工程,并作為一項長期的活動開展起來。這項惠民工程利用喜慶佳節和重大紀念活動的契機,采取大型演出、小分隊演出等形式,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生產和生活第一線,把雜技金獎節目奉獻到老百姓面前,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雜技的創作成果。(原標題:中國雜技:跨越發展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