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朝頂路上的浚縣社火

2012/6/25 11:20:34 點擊數: 【字體:

      
    2008年6月,河南浚縣社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專家學者們評價說,古老的浚縣民間文化是構成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民族黃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民間社火是浚縣群眾性傳統娛樂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歷史悠久,始于上古虞舜時期,成熟于唐宋,盛于明清。浚縣社火是古老的宮廷和民間歌舞的遺存。對其進行發掘、搶救和保護,對豐富和完善宮廷和民間舞蹈史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朝頂路上的浚縣社火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火,今后將如何保護和傳承?2009年浚縣社火將如何舉辦以便打造精品民間社火?社火傳承路上的困境與艱難是否正困擾著“社火人”?筆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上了踏訪路。

    浚縣社火源遠流長
       
    社火作為一種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源于古老的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社火產生于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中這樣記述社:“社是土地之神,從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鄉村祭神的結會,迎神送崇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都是社會的變相”;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時期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是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而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正月期間,人們以歌舞等形式,拜神、祭祀,表達對社神、火神的崇拜,以驅邪避兇,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安居樂業。后經千百年來的錘煉、發展,其性質也由古代的“娛神”轉化成現代的“娛人”。
      
    社火在各地的稱謂不同,有稱“游神”、“迎神”的;有稱“過神”、“看神”的,還有稱“故事”的……社火在浚縣則稱“玩會”,簡稱“會”,它包含高蹺、秧歌、花船、竹馬、龍燈、抬閣、背閣、大頭舞、盤鼓等。浚縣的玩會,帶著遠古時期童貞的記憶,薪火相傳,至今鮮活著浚縣的民間文化,濃郁著歲歲的年味,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浚縣社火是群眾自發組織的進香朝拜活動,它與正月古廟會是相依相存的,浚縣的廟會有多久遠,社火就有多久遠。如果把古廟會看成一幅人文畫卷的話,那么社火便是這幅畫卷最亮麗的一筆;如果把古廟會看成是一臺大戲的話,那么社火便是古廟會的重頭戲。浚縣的社火與古廟會是如此難以割舍,這或許就是當地人把社火稱其為“玩會”、“會”的原因吧。那么,浚縣社火最早的祭祀對象,是不是很有可能就是廟會的祭祀對象呢?
      
    由此,說起浚縣的社火,就不得不說起浚縣的正月古廟會了。之所以稱它為古廟會,一是由于久遠。眾多專家學者考證認為,浚縣正月古廟會應該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鑿的后趙時期。據《大伾山志》記載,后趙皇帝石勒開鑿大伾山大石佛時,民眾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形成廟會。而它的萌芽則要比后趙時期更為久遠,且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二是離不開廟。廟會因廟而生,因廟而興。有了廟,就有了與之有關的諸多祭祀活動。
       
    據浚縣西街的老會首說,浚縣古廟會最早的祭祀對象,主要是在當地治水有功的水神和英雄人物,他們是大禹、二郎神和鎮河將軍(米勒佛)。浚縣是古黃河流經地,滔滔黃河水曾從大伾山東側滾滾流過。那時黃河水經常泛濫,在浚縣先民的信仰中,二郎神是最早崇拜的神靈之一。傳說,上古時期,專司水患及疾病的二郎神為防水災,擔大伾、浮丘二山堵河口。《浚縣志》、《大伓山志》均記載有:大伓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廟宇中就有二郎神廟,并有道士主持香火。后來,大禹治水于大伾。被奉為五經之首的《尚書》記載,大禹治水,“東過洛納,至于大伓”。水患平息后,浚縣先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在大禹曾治水的大伾山東南側建了禹王廟,后由清朝縣令劉德新遷至山頂。到了后趙時期,為防水患,石勒皇帝又在大伓山東麓開鑿了北方最大全國最早的大石佛,當地人稱這尊大佛為“鎮河將軍”,表現了浚縣先民在黃河水患頻發的年代祈求上蒼消除水患的迫切愿望。
      
    浚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張富民說,浚縣社火起源于古代的蠟祭。所謂蠟祭,即是原始先民為了表示對神的虔誠,舉行著一種祭百神的活動。古書記載說,蠟日這天,“村人并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驅除疾病。《禮記•雜記》記載有:春秋時,子貢和老師孔子觀看為酬謝農神而舉辦的蠟祭活動,子貢看到盛大的祭祀場面,激動地說“一國之人皆狂”。孔子的高徒子貢為浚縣(衛國境內)人,在孔子游歷講學14年中,有12年是在衛國。由此來看,子貢與孔子所議論的蠟祭,很大可能就是在衛國。

    深厚的文化底蘊
      
    浚縣社火不僅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浚縣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形式。多姿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形式又豐富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社火正如一條穿越時空的紐帶將傳統與現代緊緊系在一起。
      
    鑼鼓是社火的靈魂。時入臘月,每至黃昏,“咚咚”的鑼鼓聲便從各處傳來。到了正月初九、十五、十六這幾天,上了妝的“會員”,便在陣陣號角、鑼鼓聲聲里,踩著高蹺,扭起秧歌,舞獅游龍、走街串巷、長途跋涉地涌往山頂朝拜。場面宏大,氣勢恢宏,如排山倒海般震撼人心,令人不禁在心底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浚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張富民說,在過去,浚縣的社火玩會有火神會、老君會等各路神祗命名的會。玉皇大帝的誕辰日正月初九以及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十五、十六)為主要表演日。正月初八下午到晚上先游街預演,正月十五晚上也是游街預演。初九那天社火玩會上大伾山朝拜玉皇,在呂祖祠門外平臺上表演;十六那天上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在碧霞宮前朝頂。春節重在禮,元宵節重在樂。元宵節為社火的高潮,屆時,白天社火,晚上花燈。浚縣社火規模大、分布廣,現有玩會60多家。有東街的秧歌、北街的北閣、北關的小竹馬,以及分散在四鄉村落里的抬老四、打花棍、舞龍、跑旱船等。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社火表演中,踩高蹺在浚縣社火玩會中有著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族色彩。一班兒玩會隊伍里參與高蹺表演的通常有20來人,人人都有固定角色,每個角色都有特定的內容與寓意,包含了眾多當地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和神化傳說。當地的高蹺絕技表演中還伴有拉弦伴奏及高蹺唱詞。
       
    城鎮西街村73歲的文化老人李順波祖上輩輩都是社火表演骨干,輪到他這輩,更是對社火情有獨鐘,十幾歲時就跟著大人學唱秧歌小調,至今出口能唱。他曾搶救、發掘并保留下來了類似古代角抵戲的二鬼摔跤,俗稱“二鬼打架”的節目。他說,每一個村的社火套路都是祖祖輩輩口傳身教延續下來的。
        
    跑旱船是浚縣社火中別具特色的一種表演形式,形象再現了當地隋朝時期的民俗風情。旱船也叫花船,社火表演叫跑旱船。表演者以陸地代水,以足代行船,身著花布船道具,另有一艄公在旁劃槳,后有手端蓮花燈的女子。其角色大多取自民間故事。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陳妙常趕船》、《白蛇大鬧金山寺》等。浚縣是古黃河和大運河(衛河)的流經地,隋煬帝時代,水上交通便利,船來帆往如云。煬帝三征高麗,百萬大軍走永濟渠(大運河),龍舟船隊就停在黎陽(浚縣)渡口。黃河與衛河邊成長了一代又一代的船公。后來,黃河改道了,衛河停運了,船沒有了,如今,人們只能從社火“跑旱船”中看到當年的影子了。
        
    在眾多取自民間傳說故事的社火玩會中,有一項表演叫張公背張婆。演員為一男一女,扮演兩位淳樸善良的老人。老漢手拿煙袋,老太緊隨其后,并作各種親昵表演,這兩位人物來源于當地的《地陷臨河城》的著名傳說。古時,浚縣城東北20公里處的黃河邊有座臨河城。傳說,當年水淹臨河城前,有位仙人化妝成賣油翁,在臨河城賣油,每次賣出的油都多那么一二兩,凡是買到油的人家,認為占了便宜,都不做聲,唯有張公老漢買了油到家一秤,多了二兩,老伴讓他去退還賣油翁。賣油翁認為這老兩口是實在人,要救他們出臨河城,就告訴他:“大難快來了,啥時見廟門前石獅子眼里出血,就趕快往城外跑。”老漢每遇到一個人就把這話告訴他,別人以為他腦子有病。這天夜里,有個無賴專門用豬血抹了廟前石獅子的眼,天亮后,張老漢從廟前經過,見到獅子眼紅了,認為是真的出了血,就趕緊回家叫老伴出城,還邊跑邊喊,大難就要來了,叫鄉親們也趕快出城。別人都笑他瘋了,老伴也不愿離開家,無奈之下,張老漢背起老伴就往城外跑。他們剛跑出城,只聽山崩地裂一聲響,身后的城不見了,只有一片汪洋,誠實善良的人得救了。為了教育世人,人們由此便把張公背張婆演進了社火里。  

    傳承中的困境與期望
            
    據當地群眾反映,最近幾年的社火,從規模和內容上與往年相比已大不如前。比如,參加人數逐年下降,節目內容逐年萎縮,一些傳統的技藝瀕臨失傳。由于經濟利益等問題,人們參加社火的積極性普遍降低,是社火傳承中最大的困境。
       
    家住浚縣城關鎮東大街的鄭中如老人,曾是浚縣玩會的老會首及主要組織人之一,他不僅善于講述民間故事,而且還熱衷于秧歌的演唱。老人今年雖年近八旬了,但仍舊為浚縣社火的發展牽腸掛肚。記者找到他時,這位戴著老花鏡的老人拄著拐杖,顫巍巍地站在門口。旁邊的老伴說他“成天為秧歌后繼無人擔憂,跑了不少地方,上門拜訪了不少領導,如今腿腳有點不便了,想去哪也難去了。”
        
    鄭中如老人8歲就開始出會上妝,一直到40歲。如今,講起社火,講起秧歌來,紅光滿面,似回到了當年。他說,他年輕時,浚縣東大街家家戶戶都會唱秧歌,就像現在青年人唱流行歌曲一樣,拉著風箱、蒸著饅頭都唱著秧歌小調。以前出會時,秧歌隊像高蹺一樣有不同角色,且伴有秧歌小調。那時,不光扭秧歌時唱秧歌小調,就是踩高蹺、耍雜耍的,也都唱著秧歌唱詞。那時的會比現在有看頭。現在,玩會上山朝頂,不光踩高蹺、耍雜耍的不唱了,就是扭秧歌的,也只扭不唱了。“沒了唱詞,秧歌就像只剩下了骨架,沒了靈魂。”鄭中如老人惋惜地說。
       
    據鄭中如老人講,前些年他還能在縣里召集能唱秧歌調的18人(45歲左右)。那次表演在縣里打得很響。“我在世上的年歲雖不多了,但也要盡微薄之力,把浚縣秧歌會的唱詞寫下來、譜上曲,抓緊時間整理出來,會有有用的。要不,我這一去世,那些秧歌唱詞再想找,就找不來了。”老人感嘆地說。
      
    針對浚縣社火如何保護與傳承問題,筆者找到了常年為社火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奔波的浚縣文化館館長鄭繼青。他說,對于傳統丟失的技藝,要進行田野式普查。具體做法是:第一,深入鄉鎮到各家各戶訪問,在節目種類、內容、參加人數等方面,做出詳細考察記錄,并把所有參加社火的單位登記入冊。采取重點項目重點做工作的方式,在現有技藝的基礎上,對將臨消亡的技藝挖掘、保護、傳承;第二,優化廟會環境,政府實行優惠、補貼政策,提高群眾參與社火的積極性。比如,每年舉辦的社火大賽,從物質和精神上激發群眾參與社火的積極性。至今浚縣社火大賽已舉辦了20多屆,2009年將辦成中原地區乃至全國性的社火大賽。屆時,將邀請外省市的社火團體前來參賽,進而引發人們對社火表演的熱情,并取長補短,為打造浚縣精品民間社火構造平臺。
     
    聽了鄭館長的話,那上山朝頂的景象再次浮現于筆者腦海中。在浚縣社火這條朝圣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人,前赴后繼,永朝頂峰。 (原標題:朝頂路上的浚縣社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鶴壁網 2012-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