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河南泥咕咕藝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臨發展難

2012/6/25 11:33:37 點擊數: 【字體:

 
    浚縣黎陽鎮的楊玘屯村,以制作泥咕咕而出名,素稱“泥玩具之鄉”,曾經全村無論男女老少在泥塑上都有一手絕活,一度出現過“每年兩次廟會就可養活一家人”盛況。
 
    但現在,泥咕咕的發展面臨著人才匱乏這一瓶頸,同時也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困難,使得在楊玘屯村,常年從事捏泥咕咕的人只有兩家,泥咕咕已經到了非保護不可的地步。


       那么這種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文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困境,政府又將以何種方法應對,其發展前景在哪里?

  一位老人:

  固守著千年文化

  一團黃泥,一根細竿,不到5分鐘,一只猴子就躍上了馬背。猴子右爪執馬耳,左爪輕撫下頜,神態趾高氣揚,那匹駿馬則四蹄張開,仰天長嘶,似有騰空之勢。

  “這就叫‘馬上封侯’!”說話的是河南浚縣楊玘屯村的王藍田。他從5歲開始學捏泥咕咕,如今已經83歲的他仍然活躍在捏制泥咕咕的舞臺上,也是碩果僅存的一位老藝人。

  “其創作題材廣泛,作品形象生動,夸張簡潔,神采畢現,堪與大寫意的中國畫相媲美,無論是人物還是飛禽走獸,千姿百態,在粗獷中凸現一種靈氣。”一位畫家曾這樣評價王藍田的作品。

  “是泥咕咕養活了我們家,我是抱著感恩之心堅持的。”雖然有些耳背,但是老人的思路還是很清晰。

  王藍田的兒子王學鋒也清晰地記得當年的艱難:“文革時把這稱為‘四舊’,但是那時候我們家里太窮,如果不捏點‘泥咕咕’貼補家用,可能一家人就要餓死,我們只能偷著捏。半夜用木板車拉到鶴壁去趕廟會,半路被人攔住,我們就挑選最精巧的送給他們,讓他們帶給他們小孩玩,才得以放行。”

  廟會上群眾對“泥咕咕”非常喜愛,總是很快就賣個精光。“就是靠廟會上的收入,我們一家人就不用擔心餓肚子。最早的覺得就是:一輩子有這手藝,值!”王藍田說。

  一個村子:

  讓泥塊變成金塊

  1986年,一位日本朋友看中了王藍田的作品,王藍田本想每件要價1元錢,想不到對方卻出價20元,這一批就賣了近2000元。此后,王藍田的泥咕咕一炮打響,作品在北京、上海等地供不應求,多件作品還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

  “去廟會上賣泥咕咕也是浚縣的一個傳統,每年到了廟會的時候,全村的老百姓都會把自己捏了一年的東西拿出來賣,每年兩次廟會就可養活一家人。”王藍田的孫子王紅瑞說。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楊玘屯人改進工藝,并各自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王藍田憑著對“泥咕咕”的癡迷,不斷創新,將祖輩傳下來的有50多個品種,增加到現在的100多個,顏色也由原來的黑白色調為主變成了五彩斑斕,更受現代人喜歡。

  “自從發現泥咕咕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后,村里人幾乎家家點火,戶戶燒窯,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實惠,也讓我們楊玘屯出了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泥玩具之鄉’。”浚縣文化館館長鄭繼清說。

  “老一輩的藝人都故去了,但是也涌現出了宋學海這樣的新一代藝人,兒子和兩個孫子的創作水平都已經讓他感到后繼有人。祖傳手藝不失傳,就靠他們了!”望著創作臺前神情專注的兒孫,王藍田很是欣慰,但同時也表達了對泥咕咕前途了命運的擔憂,“現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人才、經濟利益、產業如何壯大等方面都出現的很大問題,可以說浚縣泥咕咕已經到了非保護不可的地步。”

  一門手藝:

  從600多戶到2戶,泥咕咕“后繼無人”

  對于泥咕咕近年來的發展,最熟悉的莫過于從事楊玘屯村村委會主任28年的王圣田。

  據王圣田介紹,楊玘屯村共有1000多戶,人口基本上維持在5000人左右,幾乎家家生產泥咕咕,主要在農歷正月、八月古廟會上銷售,泥咕咕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泥咕咕的走下坡路也就是我當村干部的這些年。”王圣田說,“現在的情況是:人才匱乏使得泥咕咕‘后繼無人’,年輕人根本不原意從事這一行業,整個村子里常年捏制泥咕咕的也僅僅有王藍田一家和宋學海一家。”

  “現在兒童玩具市場發展很快,各種玩具應有盡有,泥咕咕市場明顯萎縮。”浚縣文化局副局長候世堂分析影響泥咕咕發展原因時這樣說,“市場的萎縮,必然導致經濟效益的減少,其結果必然是從事這一行業人員的減少。”

  “和以前在廟會上賣泥咕咕掙錢相比,現在村里的年輕人更愿意外出打工。”王圣田說。

  王紅瑞也認為捏制泥咕咕掙錢少,是導致年輕人從事這行的主要原因,他說:“我爺爺是泥咕咕的大師級人物,其工藝水平在全國來說首屈一指,他的很多朋友幫我們在上海和北京都開有店面,幫忙銷售泥咕咕,就這樣我們家去年的收入才2萬元多點。村里人出去打工的都能夠掙到這個數。”

  一種文化:

  遭遇產業化發展困境

  “不能產業化大規模生產是現在的主要困難。”村民宋學海說。

  一套泥咕咕,從挖土到捏制再到包裝,全部完成最快也需要一個星期,而到冬天可能會延長為1個月。像宋學海這樣的手藝,一套泥咕咕的市場價格只有200元。如果為提高速度而大量雇工,必然增加成本,以致影響到市場銷售。

  數年前,楊玘屯有不少人家或多或少地使用半模具批量生產泥咕咕。對于這種制作方式,市場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模具生產出的泥咕咕沒有手工捏制的靈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使泥咕咕失去原來的藝術價值,事實也證明半模具批量生產確實很難適應市場需要,現在只有宋學海還保留著半模具批量生產的方式。

  王藍田老人認為,批量必須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上,比如宋學海創新捏制的十二生肖半模具生產后就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宋學海也表示,“如何解決藝術美感與機器制造之間的矛盾,也許就是泥咕咕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課題。”

  一絲曙光: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全球知識化經濟的到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日益顯現,對其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鄭繼清說。浚縣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實施意見》,要求大力發展泥咕咕產業,對像王藍田、宋學海這種常年從事泥咕咕行業的人給予政策上的幫助和經濟上補貼,時常組織這些民間藝人出去講學,幫助他們銷售泥咕咕。

  一個好消息是:6月初,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共51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浚縣‘泥咕咕’榜上有名;與此同時,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民間泥彩塑集成》普查編纂工作在我省正式啟動,浚縣“泥咕咕”將被收錄入書。

  “相信這些工作做下去,泥咕咕的生存狀態將大大改觀。”鄭繼清說,“盡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搶救工作仍任重道遠。”

  鄭繼清認為,提升泥咕咕的魅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藝人們要加大創新力度,形成自己的品牌,像王藍田的泥馬、泥雞、泥虎,宋海文的雞、猴、十二生肖等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他們在尺度上由體積二三寸只供兒童玩耍的泥咕咕,現已擴展到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成人玩賞,進入到家庭裝飾、陳列擺設行列,填補了浚縣泥咕咕多年來只供兒童玩耍,不登大雅之堂的空白。其次,制定合理的價格機制。同樣的產品,有時候賣幾十上百元,有時候幾塊錢就賣,沒有一個統一的價格機制,加上無序競爭,使得泥咕咕行業利潤有限,很大程度上成為導致泥咕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鏈接:

  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在黎陽與隋軍大戰,爭奪黎陽倉。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玘的大將在此地屯兵,故村名楊玘屯。當時在與隋軍激戰中犧牲了不少將士和戰馬,為了紀念這些陣亡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之人就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這一題材就這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延續了下來,流傳至今成為了泥咕咕,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原標題:河南泥咕咕藝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臨發展難)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商報 2006-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