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而隆重的開幕式
品種繁多的禹州道地藥材樣本展示吸引了與會者的目光。
杭白菊熟了,農家姑娘采菊忙。
無街不藥行,處處藥飄香。
10月26日至28日,“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2007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會”如約在藥都禹州舉行。
伴隨著禹州街頭撲鼻的藥香,在鮮花和禮炮聲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兼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來了,韓國中藥材之都慶尚南道山清郡副郡首金鐘湖來了,河北安國、安徽亳州、江西樟樹等全國四大中藥材專業市場的代表來了,中國藥材集團、北京同仁堂、上海華宇、天津天士力等著名制藥企業的代表來了……
來自韓國、泰國等十多個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特區及200多家中外知名制藥企業的2000多位客商,使禹州這個擁有1400多平方公里縣域、120萬人口的古都新城,深深地陶醉在中醫藥文化歷史輝煌和現代繁榮交相輝映的巨大喜悅之中。禹州人載歌載舞,敞開胸懷,以中原人特有的熱情與至誠迎接來自天南海北的賓朋,也收獲著用汗水與付出換來的驚喜與自豪。
五塊“金字招牌”
“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會”始辦于2002年,6年來,禹州市每年都要推出一個新的主題,展示一些新的亮點,同時也要收獲一些新的成果。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今年的藥交會帶給人們的,則是“大不同”。
首先是開幕式當天,作為“地主”的禹州市連捧五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一下子映亮了來賓們的眼睛:中國中藥協會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河南工作站設立在禹州的授牌,“禹州藥會”、“禹州中藥材加工炮制技藝”兩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授牌,禹州市森林植物園被命名為河南省首家藥用植物園以及河南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基地揭牌儀式。
禹州市中藥材生產辦公室主任南林坡告訴記者:“這幾塊‘金字招牌’落戶禹州,是禹州市中藥材產業在中國中醫藥及河南中藥材產業中獨一無二地位的昭示,也是近幾年市里以藥交會為平臺,大力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結果。”
他介紹,中藥協會種養委河南工作站設在禹州,既是對禹州中藥材產業在河南龍頭地位的確認,也為禹州贏得了掌握最新中藥材信息和技術資源的機遇;全省僅有的兩項醫藥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落禹州,使該市成為全國擁有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縣市之一;河南首家藥用植物園在禹州森林植物園的揭牌,更使禹州擁有了一個占地3200多畝、栽植藥用植物3128種、植被覆蓋率超過90%,全省唯一、全國最大的綜合性、生態型藥用植物園。
南林坡說,這五塊“金字招牌”的獲得,將使禹州在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弘揚、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以及加強中藥植物的研究、探索開發藥用植物觀光旅游邁上一個新臺階。
三個“高端第一”
本屆藥交會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中國中醫藥行業的高層事務活動不斷,顯示出禹州藥交會在業內的巨大影響力。
10月25日下午,全國道地藥材基地評選標準論證會在禹州召開,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中藥行業的頂級專家濟濟一堂,其討論內容將為今后全國中藥材道地藥材基地建設規范化鋪平道路。這既是禹州藥交會的第一次,也是全國中藥材行業的第一次。
10月26日下午,中藥可持續發展高層峰會在禹州舉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藥協會以及大專院校的高官和知名教授輪番走上講臺,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幾十家制藥企業代表和數百名禹州土生土長的藥商和藥材經紀人,深入探索中藥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分析市場行情,把握行業趨勢,這在禹州藥交會上也是第一次。
同一天下午,中國中藥可持續發展促進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禹州舉行。促進會由河北安國、安徽亳州、江西樟樹、河南禹州四大中藥材專業市場,以及中國藥材集團、北京同仁堂、上海華宇制藥、天津中新藥業、天津天士力等知名制藥企業共同發起,旨在弘揚傳統中藥文化,推進中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其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禹州召開,通過了促進會章程、常任理事單位及近期工作安排意見,必將在中國中藥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一位具有樣板意義的禹州藥商
禹州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藥材種植、采集、加工歷史。早在唐朝初年,一代藥王孫思邈就長年在此采藥行醫,著書立說,所以有“藥王爺在禹州”之說,并留下了“醫不見藥王不妙,藥不經禹州不香”之說。后來的每年三月都在禹州形成藥交大會,由此形成禹州“藥交會”的源頭。
1996年,禹州中藥材專業市場被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為全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定點中藥材專業市場。2002年,該市投資2億元,建成了可容納2300多家商戶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并成功舉辦了五屆藥交會。目前該市場擁有商戶600多家,中藥材年交易額達12億元。
馬建民的民興藥材行就是其中一家。馬建民今年53歲,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和其他數百名藥商一起,津津有味地聽北京來的專家作報告。
老馬1987年就開始做藥材生意,現在經營著400多個品種,其中大貨品種(銷量在數噸以上)有五六個,年銷售藥材80多噸,銷售額達100多萬元。
老馬的生意是家族生意,自己是“總拿”,負責對外溝通、聯系購銷,店鋪里則由老伴、兒子兒媳、女兒女婿打理。雖說藥材生意不錯,老馬一大家子還保留著老家的農田。而藥材購銷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就忙個一冬一春,秋夏農忙時就回去務農。
“做藥材生意是個良心活,這是藥王爺留下來的精神。” 老馬說,禹州的藥商大都是坐商(有固定銷售店鋪),行商(無固定店鋪)較少,因此很有信譽,從而在禹州形成了大進大出的興盛局面,甚至他所經營的品種99%都是從外地購進而非本地生產的。“這可是禹州永不枯竭的資源。”他說。
談起來聽課的事兒,老馬樂呵呵地說,每年藥交會的高層論壇都是藥商們的充電會,他們聽課的認真勁一點也不比面臨高考的中學生差。不過他也坦言:“有時專家講的也不頂事。因為他們光研究理論,不了解實踐,只有和我們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才管事。”
瞧,這就是禹州藥商的精明勁!
也正是有了他們這種誠信經營和頭腦清醒,禹州藥市才長盛不衰,現在已躍進到了全國17個專業市場的第三位。
藥交會的“會中會”——山貨“菊花會”
10月25日下午,當各路媒體記者風風火火地趕赴禹州潁河迎賓館,參加藥交會的新聞發布會的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錯過了河南省第一個從中藥材角度召開的菊花會——禹州市菊花文化交流會。
菊花文化交流會在該市偏僻的山貨鄉召開。會由是該鄉1000余畝杭白菊豐收,千畝杭白菊種植基地的廠方浙江桐鄉春發菊業有限公司邀請禹州各路鄉鎮“諸侯”到會,推廣杭白菊種植事宜;會議內容是品菊、賞菊,參觀廠方投資的菊花加工生產線。
山貨鄉副鄉長陳俊坤告訴記者,雖然該項目菊花的種植規模并不算大,然而卻探索成功了中藥材企業加基地返祖承包經營的種植模式,其運作方式是:由企業出面承包土地建設基地,再雇用農民進行耕種。該模式徹底消除了傳統種植模式的市場風險,有助于擴大全市道地藥材的種植規模。
另一方面,杭白菊種植的效益也得到了市場的驗證。陳俊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斤杭白菊的市場價是1.5元左右,一畝菊花的正常年景收成是900公斤到1000公斤,扣除成本后每畝的利潤是1500元左右,而種糧食作物的年利潤只有500多元,比較效益十分明顯。目前該鄉正在加大宣傳,讓廣大農戶都明白這筆賬,提高他們種植中藥材、發展特色農業的積極性。
山貨鄉的探索與成功,很好地為禹州市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作了注腳。
近年來,禹州市把發展藥業作為強市富民的一項重點工程來抓,編制了50萬畝種植規劃,對26個地產中藥材品種頒布實施了地方標準,對4個品種實施了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在鞏固發展“禹南星、禹白芷、禹附子”等“禹三樣”的基礎上,引進適合本地種植的中藥材品種100多個,建成了15個標準化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2.5萬畝,年產值5億元,推動農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搞好種植的同時,禹州大力發展中藥材加工和制藥產業,先后建成藥王制藥、金地實業、久源堂、青山飲片等30多家企業,還有中加生物醫藥、千方藥業、華中藥業等一批涉藥項目正在建設之中。目前,全市已形成集種植、加工、流通于一體的中藥產業體系,年產值已占總產值的七分之一,已成為禹州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原標題:禹州金秋十月藥飄香 藥交會成果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