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位于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里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沖之地,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大事記: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位置:位于今陜西西南部,是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
大事記:劉備自立漢中王
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在此地自立為漢中王;漢丞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葬于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另外,老將黃忠曾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趙云曾在漢水之濱大敗曹軍。
位置:五丈原位于現寶雞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蔡家坡站5公里。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
大事記: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穿秦嶺進駐五丈原,屯田練兵,待機伐魏。司馬懿在渭河北岸固守,雙方于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引誘魏兵入葫蘆溝,并放火燒斷谷口,未料一場大雨傾盆而下,魏軍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
位置: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兩處。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境內,武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內。
大事記:赤壁之戰
孫權、劉備聯軍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位置:今湖北當陽東北,又名長坂,《三國志》相關出處皆寫做“長阪”。
大事記:趙子龍單騎救主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十六萬大軍南征,劉備自新野沿沮水南下江陵,在當陽長坂坡一帶為曹軍包圍。劉備在混戰中脫逃,其妻小被陷入曹軍重圍。相傳劉備部將趙云單槍匹馬,七次殺進重圍,救出劉備的甘夫人和幼主。從此,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位置:荊州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三國志》中稱“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認為,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
大事記:大意失荊州
關羽鎮荊州時,年齡約在48歲,失荊州時,已年近六旬。現實中的關羽已經從年富力強逐漸變為力不從心。劉備和諸葛亮卻沒有選派恰當的官員來協助或接替關羽。而長期和關羽對峙的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整整經歷了幾代人!關羽失荊州在客觀上并非他一人之錯。
位置:南陽古稱宛,與湖北省、陜西省接壤,因地處伏牛山以南,白河之北而得名。南陽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馬蹄形盆地,素稱南陽盆地。
大事記:三顧茅廬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 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位置:白帝城位于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
大事記:白帝城托孤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起全國大兵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為防魏軍乘虛偷襲成都,遂未隨劉備出征而是留守成都。劉備兵敗退至白帝城,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位置: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距市平陽鎮20余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
大事記:關羽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江東大將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對峙之時偷襲荊州,攻占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關羽兩面受敵,急忙從樊城撤兵西還,駐扎在麥城。呂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關羽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孫權派朱然、潘璋斷了關羽各路,在臨沮捉獲關羽和其子關平,隨即將其處死。
位置:今甘肅省莊浪東南部,歷史上著名古戰場,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大事記:失街亭
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為先鋒,副將王平輔佐共守街亭。及至街亭,違背諸葛亮部署節度,亦不采納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舍水源上山扎營。張郃兵至,將孤山圍困,斷水攻山,大破蜀軍,蜀軍離散,馬謖棄山而逃,街亭丟失。
位置: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后改西陵,晉又改夷陵。古人云: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意思是說山到了這里就變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這里就化險為夷了。描述了當年夷陵這快風水寶地的奇異景象。
大事記:夷陵之戰
又作彝陵之戰,也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月后,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帶打敗蜀軍。(原標題:尋訪三國故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