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代表吉祥的一種動物,其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形狀奇異。在民間有驅鬼避邪之說,歷代百姓都把它當做祥瑞的象征,在它們身上寄托了許多美好的心愿。
睢縣的“麒麟舞”具有300多年的歷史,原為明末宮廷中的娛樂項目,它的鼻祖叫馮瑋。明朝末年,馮瑋曾經任宮廷掌管文化娛樂的職官,明朝滅亡以后,馮瑋帶著一對麒麟舞道具返回老家睢縣蓼堤鎮大劉寨村,教給馮姓子弟玩耍取樂。在當時,大劉寨村有很濃厚的練武風氣,村民們都有一個強健的身體。馮瑋帶領大家一邊舞麒麟,一邊練武,麒麟舞很快就在村子里興盛起來。之后,麒麟舞就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麒麟舞的師承關系非常特殊。他們以馮氏家傳為主,世代傳授,不舉行拜師儀式,但他們在收徒時條件非常嚴格,首先要求武術功底厚實,其次要有很好的身材。穿頭、穿尾、執繡球每個行當只選二到四人,并強調所學技巧不許外傳。因此,大劉寨村馮家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的“麒麟世家”。今在睢縣蓼堤鎮大劉寨村還有唯一健在的麒麟舞第十四代傳人馮敏義。
麒麟舞不同于舞獅,也異于舞龍。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麒麟舞的道具分麒麟頭、麒麟皮和繡球。麒麟頭長100厘米、寬70厘米、重約30公斤,舞動麒麟頭需要很大的臂力。加上動作難度大、活動劇烈,因此非常消耗體力,幾分鐘下來,他們也都會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十多種,有“撲三撲”、“頭上尾不上”、“上頭不上尾”、“上尾不上頭”,還有“剪子股”、“撓癢”、“麒麟下蛋”和“甩鉤子”、“單甩雙甩”等。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革新。最初僅限于平地表演,至清末時,隨著當地武術水平的提高,麒麟舞第十二代傳人馮永漢、徐延瑞、韓克順等,開始增設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在麒麟舞的鼎盛時期,舞者可以將13張桌子疊成三層,兩只“麒麟”做著各種動作往上跳躍,把整個舞蹈推向高潮,動作驚險,觀眾無不屏息凝神。
近幾年,睢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麒麟舞的挖掘,投資重新制作了舞具,2007年被河南省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類保護項目,今年6月入選擴展類國家級“非遺”。目前,在大劉寨村已81歲高齡的馮氏第十四代傳人馮敏義老人的指導下,村里的年輕人開始爭相學習麒麟舞。他們一邊鍛煉身體,一邊學習技巧,使麒麟舞重新煥發出活力。(原標題:農家場院舞“麒麟”)